1988年,司徒越为《皖西风物志》题写诗句“楚都存遗址,宋塔薄层云”。其中“宋塔”应为存世的六安多宝庵塔,六安另有观音寺塔,合称“皋城双塔”。寿州也曾有宋塔一座,只可惜残存三级且危及安全,1977年5月被拆除。
光绪版《寿州志·卷五·营建志》:“报恩寺在城内东北,唐贞观时建,旧名东禅寺,宋天圣间建塔,明洪武间改今名。”关于建塔的背景,塔的形制、体量以及平面图,志书均没有详细记载,现在唯有县博物馆一张放大了的断塔旧照片可供参考。
王世仁先生在《中国古建探微》一书中有两篇专论中国佛塔的文章——《佛国宇宙的空间模式》《塔的人情味》。“浮屠”即梵文音译的“佛”,借喻为塔。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塔就是佛的表征。塔是由佛教传入中国的,佛经中译为“窣堵婆”,传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将其火化后的骨殖分散埋葬,即在半圆形的坟丘上插上由长竿串连的圆盘,名为“刹”,是最初的佛塔形式。王世仁认为,中国的塔是将毫无实用价值的宗教建筑与中国阁楼建筑完美结合的产物,有着浓烈的人的情调。
宋以前,简练明朗的方塔大行于世,唐代长安城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是在尊崇儒学秩序又吸纳了异域风尚习俗的氛围中落成的,塔的线条明确,轮廓端庄,节奏和谐,风格明朗,比例匀称。而宋代从纷扰的五代十国中走来,传统的伦理道德丧失殆尽,刻板的理学精神又压抑不住因手工业、商业极速发展而产生的市民情调和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产生了富有装饰意味的八角形塔。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在报恩寺山门和二佛殿间,看到残存的佛塔八角形的塔基,那是宋塔最典型的样式。
关于寿州报恩寺塔营建背景,近得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黄敏枝的《宋代家庭对佛教寺院的供养》一文,简录如下以飨读者:“安徽寿县报恩寺塔,建于唐代,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重修,遂改称为天圣院。当时重修时,可能组成了一个类似社邑的佛会组织,施财赞助者名衔一一刻在塔中壁上。施舍者除了来自僧众和一般信众外,也有一些是出自妇女。施舍人来自寿州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和霍邱县,以及濠州定远县等的各乡、村、坊、市。”
黄敏枝教授这段话和《寿州志》记录可以互为参考,大体情形一致,只是开句似乎混淆了报恩寺始建和佛塔建造的时间,据大明正德《报恩寺重修碑记》“延及宋仁宗天圣五年……建阿育浮图”句,可得知“重修”的是报恩寺,塔为新建。
另据苏希圣、李瑞鹏撰写的文章,寿州报恩寺塔原为九级,同治元年倾塌,仅余三层。塔身由青砖砌成,平面八角。1977年在拆除该塔时发现一批文物,其中北宋漆盒、丝绢,地宫壁画及金、银、石套棺等尤为珍贵。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