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寿县新闻网!
网站首页 > 文化寿州 > 民风民俗

(5)“避毒、赏游”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2-10-13 19:10 阅读次数:
[字体:  ]
  唐玄宗李隆基曾有一首《端午》诗,诗中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蘖且传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在唐代就已经是人们共同欢度的佳节了。
  端午节,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较早的文字记载是《风俗通》、《荆楚岁时记》等。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要到野外踏青,儿童聚在一起玩“斗百草”游戏,家家采摘艾草悬挂于门上,吃粽子,竞渡,采药,等等。端午原来称作“端五”,后来因为唐玄宗是八月五日出生,为了避讳才改“午”为“五”,自此沿袭下来称作“端午”。
  将这个日子定为大众节日的缘起,目前尚有几种说法。《唐会要》这样记载:龙朔元年,唐高宗问他的左右侍臣,五月五日的节日原为何事而起,大臣许敬中回答说,据《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的人们为了表示哀悼,每逢这个日子即以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示祭奠。此后,唐朝开元年间曾下诏书,规定每年五月五日,诸州的明经、进士等科的文人学子,都要拜谒先师,各地的学宫要在这一天开课讲专题。闻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一文中称,这一节日最早的起源当是龙的节日,传袭至今的龙舟竞渡就是例证。无论何种说法,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早就在我国大江南北流传,其内容和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同小异,总的都是以“避毒”和“赏游”为特征。

 
  在寿州,端午节时,人们用艾叶悬挂在门头上,以挥发性的香气驱赶邪气。用丝绸等织物包裹艾叶,缝制成樱桃、葫芦、小虎、蝙蝠之类的形象,以彩线串连,挂在发髻或小儿的颈项和手腕上,以祝福吉祥。用塑有蛇、蝎、蜈蚣、蛤蟆、壁虎等“五毒”形象的糕饼,邻里相互馈赠,祝福他们消毒免灾。用雄黄在小儿额头上画一“王”字,意为“壮虎威”。端午当日不到井中取水,为“避井毒”。新婚儿女要一同回娘家,称为“走端午”。门上倒贴剪纸小葫芦,以祈福拒毒,节后将小葫芦仍在道路上,称为“扔灾”。这一天,家家还要杀一只鸭子,叫做“五月端午杀鞑子”(鞑子,异族入侵者),以表示消灭入侵者的决心。当然,人们更有一些实际的方式来度过节日。那一天的中午,人人必须饮雄黄酒或菖蒲酒,吃大蒜伴面条,用雄黄  酒涂耳鼻。这都是一些便捷的消毒法。用新鲜苇叶包粽子,是清香扑鼻的好点心。
  最后就是郊外健身活动了。男人们爱在这个时候到水中玩耍,于春末夏初的日子里,在尚有凉意的水中嬉戏,当别有一番情趣。无论青年、壮年或是少年,酒足饭饱之后,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纷纷奔向附近的池塘或河流,跳入水中。只见人人赤裸裸、白生生,个个都是“浪里白条”一般,尽情地在那水中追逐、打闹。妇女们可就不一样了,她们做完了家中繁琐的节日杂务,匆忙梳洗打扮,约上三五女友,前往郊外踏青。大家穿红着绿,嘻嘻哈哈,行进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美好的恩赐。

  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舟竞渡。长河、湖泊之中,桨棹翻飞,锣鼓齐鸣,喊声雷动,实实令人振奋不已。
  源远流长的端午习俗,在人们的心中已是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节日情节。它是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员,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黏合剂,是人们消弭隔阂的愉快手段,是防疫保健的健康节。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

涉企举报专区 涉“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举报专区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