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寿县新闻网!
网站首页 > 文化寿州 > 民风民俗

让会说话的“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8-06-19 15:49 作者:赵鸿冰 文/图 阅读次数:
[字体:  ]

——寿县首届寿州锣鼓展演活动侧记

  “钟鼓蹡蹡,淮水汤汤”。在中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小雅》中,就有使用锣鼓的记载,说明在几千年前,生活在沿淮一带的人们就会敲打锣鼓,自娱自乐。2018年6月10日上午,在初夏的阳光下,在古老的孔庙大成殿前,一场由寿县文广新局组织的首届“寿州锣鼓展演”活动在这里拉开序幕,28支城乡锣鼓队轮番上台展演,一时间,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古老的民间击打艺术在古城上空回荡起来,给古城人们带来一场千载难逢的视听盛宴,让人们再次找回“钟鼓蹡蹡”的远古意蕴。
  寿州锣鼓,盛开在寿县和沿淮的非遗之花
  寿州锣鼓2006年,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是盛开在寿县和沿淮的非遗之花。
  寿州曾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都会,楚文化积淀深厚。作为楚文化一支奇葩的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融进淮河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谱精华,经过改编发展而成。所用乐器,除通常的大筛锣、大腰鼓、大小钹、云锣、手锣之外,与众不同的是所用主锣称作“钢锣”,声音清脆、洪亮,声播数里,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从演奏形式看,以钢锣、沙锣手轮流指挥,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形成了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它的演奏既具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福建、江浙的一带“舟山锣鼓”和“十翻音乐”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寿州锣鼓带有浓郁的淮河风情,极富感染力,被称为“会说话的锣鼓”, 成为人们欢庆丰收,休闲娱乐的一种形式,流传至今。
  在华夏大地展示寿州锣鼓的风采和魅力
  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管理部门,寿县文广新局非常重视寿州锣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牵头成立寿县文化系统锣鼓队,组织传承人教授寿州锣鼓的传统技艺,打造出一支技艺精湛的寿州锣鼓队,走出寿县,参加全国各地的锣鼓大赛,展示了寿县人民热情豪放的精气神,受到欢迎和好评。
  多年来,寿州锣鼓先后在首届中国·福保乡村艺术节、第三届淮河风情文化节、上海国际旅游节、数届安徽省花鼓灯会中登场亮相;参加过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欢乐中国行—魅力六安》、“第一、二、三届中国农民歌会”、第一、二届中国大别山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颁奖盛典等国字号的大型演出;随旅游卫视“六安之旅”和安徽卫视“鼓舞天下”及凤凰卫视走向国内外;2009年参加在山西洪洞参加举办的“远中杯”全国鼓王邀请赛中一举夺得“最佳鼓王奖”,2010年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获银奖;2016参加在陕西韩城举办的中国“司马迁杯”第三届锣鼓大赛暨“伟力远大杯”鼓王争霸赛获入围奖;2017年2月参加在广东东莞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民间鼓舞鼓乐)活动入围进入终评评选;同年10月寿州锣鼓做为安徽省唯一代表队参加在陕西省洛川县举办“我们的节日·喜迎十九大·全国优秀民间欢庆锣鼓展演活动”。
  寿州锣鼓传承,从娃娃抓起
  为做好寿州锣鼓这一“非遗”的传承,县“非遗”保护中心和寿县实验学校积极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从3到6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遴选近60名小学生,由寿州锣鼓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课传授寿州锣鼓技艺。利用课后、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进行训练。从娃娃抓起的保护措施,不仅使“非遗”项目成为对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使寿州锣鼓技艺得到传承和延续。同时,县文广新局与安徽省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培训协议,从学院抽调40名学生每周组织寿州锣鼓培训,使寿州锣鼓这支沿淮奇葩越开越艳。
  寿州锣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今天,作为一种扎根在古城文化沃土的民间艺术,寿州锣鼓自然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现在在古城南门外就活跃着寿春镇、寿春、靖淮等多支锣鼓队,在文化名山八公山下,活跃着梨花园锣鼓队。在革命老区小甸镇、在草席之乡板桥镇,在安丰塘畔、瓦埠湖滨,到处都回荡着寿州锣鼓欢快的鼓点和韵律!
  展演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由于县文广新局精心策划,准备充分,这次寿州锣鼓展演活动,得到全县各民间文艺团体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展演取得圆满成功,体现了全民参与的特点,其中参演队员中最小的5岁,最大的80多岁。锣鼓表演还表现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正阳关清真寺十八番锣鼓队,陶店回族乡的民族大团结锣鼓队,也在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经过评委现场公平公正公开打分,本次展演寿春镇锣鼓队荣获一等奖,隐贤古镇民间锣鼓队、涧沟镇寿菱锣鼓队荣获二等奖,寿春锣鼓队、寿县老年大学锣鼓队、堰口寿州锣鼓艺术团荣获三等奖,寿春镇和寿县国税局获得组织奖,实验小学获得传承奖,并授予寿州锣鼓传习基地奖牌。
  展演活动,让各个锣鼓队之间看到了长处与不足。寿春镇锣鼓队领队楚德珍说:首届锣鼓队展演非常成功,每支队伍都作了充分准备,既然是比赛,肯定有高低之分,比如城区队技艺娴熟,动作协调性强,有韵律感。相比较而言,有的乡镇锣鼓队队员年龄偏大,加之平常还要忙农活,技艺和动作肯定有不到位的地方,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取长补短,就会使寿州锣鼓这朵非遗之花越开越艳丽。下一步,希望主管部门加大对民间团体的扶持力度,我们将努力做好传帮带,把寿州锣鼓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县文广新局局长李延孟说,展演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下一步,县文广新局将加大各锣鼓队的指导力度,让所有参赛队伍的水平都得到提升,让寿州锣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寿县的一张名片,让会说话的锣鼓带给人们更多的欢乐!

 

wh.jpg

 

文化6.jpg

 

文化3.jpg

 

文化7.jpg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

涉企举报专区 涉“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举报专区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