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寿县新闻网!
网站首页 > 文化寿州 > 寿州胜迹

中共小甸集特支遗址寻踪

发布时间:2024-07-17 08:04 来源:寿县新闻网 作者:高峰 阅读次数:
[字体:  ]

一、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先秦为州来、蔡国之邑,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秦朝设寿春县,汉初为淮南国,唐代以后,历为郡、州、府等。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一直沿用至今。寿州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人文蔚起,山川交辉,四战之地,风气近古。《太平寰宇记》:“寿州山川风气刚劲,故习俗尚朴,民力耕桑,性率真直,人尚节义……”。历史上无论是南北分疆还是东西争霸,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反抗外族的入侵,寿县都是出兵、养兵、用兵的战略要地。清代安徽没有八旗兵驻防,绿营兵官阶最高者为寿春镇总兵,即驻扎于寿州,可见朝廷对该地的重视。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自诩“无所不有的天下之中”的大清帝国被蛮夷小国的舰炮强行打开大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人民最为深重的苦难史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革命史,更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史探索史。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国家出路。寿县儿女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变革精神,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努力挽救民族危亡和探索国家出路。

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寿县革命志士叱咤风云,淮上健儿屡建功勋。孙传瑗《安徽革命纪略》中说:“皖北民俗刚毅,有死守善道之风,一旦为革命主义所熏陶,故匹夫慕义,杀身以成仁者,史不绝书。”孙毓筠、柏文蔚、常恒芳,张汇滔、张树侯、范传甲、袁家声、张劲夫、薛哲、管鹏、管曙东、方振武、石德宽等寿州辛亥革命志士,铁血横空,如雷贯耳,使寿县成为安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寿县的革命志士和进步青年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在芜湖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或返回家乡,或奔赴全国各地,传播革命火种,成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1923年11月22日,薛卓汉、徐梦秋经上海地委兼区委批准,由其雄、存统两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中央派遣,回到寿县与前期返乡的共产党员曹蕴真等联系,到小甸集小学和瓦埠小学教书,他们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先后发展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和宣城省立第四师范专科学校学生陈允常入党。1923年12月,曹蕴真等在小甸集小学召开党员会议,宣布中共小甸集特支正式成立,曹蕴真任书记、鲁平阶任组织委员、徐梦周任宣传委员,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特支成立时有8名党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安徽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鄂豫皖边区最早的党支部。

《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寿县篇(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将“中共小甸集特支遗址”列在革命遗址第一位。这里是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的地

方,是安徽省第一粒革命火种点燃的地方,是安徽省第一面党旗展开的地方,我们的红色寻访从这里开始。

去年隆冬时节,瓦埠湖东南岸,一场大雪如期而至。阡陌、村庄、池塘,连同田野里过冬的小麦、油菜都安眠在白雪的棉被里,位于小甸镇的“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里,广场上红色的火炬旗帜的雕塑在白雪映衬下更加光彩夺目,高耸的纪念碑下,松柏挺拔,苍青如新。一大早,小甸集小学的同学们,手捧着花篮,打着队旗,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那系在胸前的红领巾,像一朵朵红色火苗,仿佛又重新返回到当初点燃的地方。此刻,他们齐声朗诵中共小甸

集特支的创建人之一、第一任书记曹蕴真烈士在1920年写的一首《明志诗》:

祖辈辛勤夜不眠,严君整日重担肩。

频遭欠岁难温饱,那堪兵燹苦连年。

国事纷纭病夫态,山河破碎不忍看。

寻求真理狂澜挽,展望神州换新颜。

三、

寿州古有“金瓦埠、银正阳”之说。明代的凤阳府地域广大,从寿州有一条通往庐州府水西门的古驿道,是古代官方传递文书的交通古道,经过瓦埠湖畔,设有供人休息的茶马小店。清末民初,慢慢成为一个人群聚集,商贸繁忙的集市,由“小店”而为“小甸”,既是谐音的流变和演称,也是小甸集名称的来历。

据《曹氏宗谱》记载,明朝中叶,约公元1500年前后,山东曹州府有二位兄弟先后南迁安徽,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定居于寿州城东南的瓦埠湖南畔的万小河东西两岸。这里东临小甸集,北靠瓦埠镇,是僻静安定,宜于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从此,曹氏一族,耕读持家,历数百年,人丁兴旺。

从小甸集街道中间向南拐,一条静谧小巷通往老街,街头街尾,长不过几十米,曹氏宗祠原来就位于老街南边,门朝街心。据老人回忆,有四间大殿,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很是气派。

20世纪二十年代初,曹氏宗祠改为小甸集小学,从此,孕育了安徽最早的红色革命基因。

说到小甸集特支的诞生,不能不说第一任书记曹蕴真,他1901年出生在瓦埠乡曹家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冬,在上海入党的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根据党的指示,接受了在寿县发展党组织的任务,从上海返回家乡。他们介绍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在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读书的陈允常等人入党,在小甸集小学内成立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特支书记曹蕴真,组织委员鲁平阶,宣传委员徐梦周。特支直属中央领导,这是安徽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特支成立后,他们以瓦埠镇、小甸集和李山庙等小学为阵地,以教书为掩护,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对内发展党、团员,对外建立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到1924年发展党员20余人,约占当时全省党员总数的一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在安徽大地上点燃的最早的革命火种。从此,八皖之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四、

今年80多岁的曹定超老先生告诉我,日本投降后,大概是1946年前后,原来在老街的曹氏宗祠完全毁掉了,曹氏家族的人们动意重新择地,把祠堂再盖起来。因为老街那个地方太小了,祠堂就移到现在的老供销社院内,设计了三进院落,先盖了两进院落,两边带有厢房,五间大殿,盖好后唱了几天的大戏。新祠堂移过来,小甸集小学也跟着过来。一直到解放后的1968年,因为学生多了,无法容纳,乡政府才决定把学校迁走。

曹定超老人告诉我们,抗战时,他上小学,教师大部分都姓曹。当时的校长叫曹云汉,教师们都是地下党。日本鬼子常来小甸集“扫荡”。每当此时,老师就说,你们回家吧,我有事。只见他拉了一条黄牛,肩上扛了一架犁,戴一顶草帽到田里去,以此为掩护假装犁田干活,其实是顺田埂溜走,向新四军报告。

我们来到了小甸集老供销社大院里,这里就是用作小甸集小学的曹氏宗祠第二次迁建地。穿过蒿草瓦砾,在一个草垛附近找到了一块石碑,此碑为县政府1981年所竖。眼前,是一座汉阙的变异造型,两旁立方柱,中间半圆弧型,稳重中透着质朴,颇为独具一格。一块长方形石碑镶嵌其中,上书“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遗址”,碑座周围绕以圆形砖砌挡墙。

我立在碑前,肃然起敬,思绪万千。溯源于如此仿照“门阙“造型,反映了当初建造者的匠心和创意: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就是寻找到的正确的拯救中国的门径和道路。

五、

小甸集曹氏一族,满门忠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曹氏三门七烈士”,家喻户晓,令人景仰。“曹氏三门”即曹新宽、曹兆君、曹维善三户人家。

曹新宽一门有曹新宽、曹少修、曹渊、曹云鹤、曹云露、曹云屏、曹云青七人参加革命,曹渊、曹云露、曹少修三人牺牲;

曹兆君一门有曹济堂、曹静、曹云辉、曹定凯、曹云师、曹云谦六人参加革命,曹济堂、曹静两人牺牲;

曹维善一门有曹广化、曹广海、曹广梅三人参加革命,两人牺牲。

1993年6月烈士曹渊之子曹云屏(原广东省政府秘书长)、和郑锐(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共同发起倡议并筹资,寿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小甸镇新建寿县革命烈士陵园。

小甸集,这个地处瓦埠湖东南的穷乡僻壤,因为最先在江淮大地涌动一股“红色”革命的潮流,在安徽农村最早点燃了一支红色火苗,一跃而为我党早期革命史中光彩夺目的“红色重镇”,成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寿县地区乃至安徽的革命斗争活动中心。

"小甸集特支"铸造的"追求真理、敢为人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寿县深入挖掘,精心整合小甸镇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不断擦亮“红色名片”。现在,在中共小甸集特支遗址先后建成了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革命烈士曹渊故居等一批红色文化展示区,形成了融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淮上中学补习社、寿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寿县革命烈士陵园为一体的红色纪念地,这里也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淮南市红色主题旅游区。

简介:

寿州高峰,原名高峰,当代诗人,1965年6月生,安徽省肥西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诗歌专委会成员,淮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诗刊》、《青年文学》等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水泊寿州》,现居寿州。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

涉企举报专区 涉“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举报专区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