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寿县瓦埠湖东南岸,有一个颇具人文底蕴的小镇。它曾是古代瓦埠至庐州(今合肥)驿道上的小店,后被人们称作小甸集,如今名为小甸镇。1923年冬,这里诞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直属党中央领导的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
去年“七一”前夕,我前往小甸镇寻访革命先驱奋斗的足迹。苍松翠柏簇拥的寿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小甸镇东南方。塔高23米,象征小甸集特支诞生于1923年。塔身上,“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纪念塔旁,便是寿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走进馆中,看着黑白照片上那一张张年轻英俊甚至略带几分稚气的脸庞,听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我的思绪仿佛被带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瓦东地区。
那时的小甸、瓦埠、李山等地都是寿县的贫困地区。由于受封建地主、反动官僚的压迫剥削,劳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颗颗抗争的火种在沉默中等待爆发和燃烧。1922年春,在寿县小甸集小学任教的曹蕴真,以在外地入团的学生为骨干,在小甸集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支,隶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为建立寿县地方党的组织准备了条件。随后,曹蕴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党员根据指示,开始在寿县发展党组织。他们组织进步的教师、学生和农民做宣传发动工作,号召民众树立自主、进步、科学的精神。同时,他们还不断介绍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革命队伍的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党中央的指导,1923年冬,他们在寿县小甸集小学召开会议,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支,曹蕴真任特支书记,特支直属中央领导。特支成立后,党员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员、组织群众。
此后,寿县瓦东地区成为皖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群众集会、游行、罢租等运动此起彼伏,给封建地主、反动武装以打击。1931年,瓦埠湖畔爆发了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瓦埠暴动。皖北红军游击大队随之成立,后来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汇入中国革命的洪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一方浸染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90多年前的那个冬日,那些庄严举起右手宣誓的先贤们,很多在青春年华时就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行走在这座小镇,我的心情变得凝重。曹渊烈士故居、淮上中学补习社、曹蕴真烈士墓……我寻访着那一处处红色地标,重温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片段。
小甸镇曹家岗是北伐先驱曹渊烈士的祖居地。曹渊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1926年9月5日,他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壮烈牺牲。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的胞兄曹少修早年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为动员民众抗日四处奔走,被国民党寿县政府逮捕。就义前,他在遗言中写道:“吾弟渊为革命而死,吾侄云露,亦为革命而死,今吾亦死,一门三烈士,足以光荣吾门庭!”
如今的曹家岗,屋舍俨然,平整的水泥路上不时有车辆飞驰而过,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向学校走去。这不正是烈士们所希望看到的美好生活吗?
走过小甸双门楼西南方的一片麦地,有一处杨树林,树林一角便是曹蕴真烈士的墓地。阳光、清风和嘉禾的气息陪伴着烈士的英灵,一片静谧。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诗人邹荻帆的那首《无题》: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我们将而我们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而这雪后的平原会袒露出来那时候天青水绿鸟飞鱼游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