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寿县,流传着一句“无汤不成席”的老话。这句老话里的汤,特指仙米汤。
仙米汤主要用荤汤,最好是老母鸡汤。食材选择豆皮,切得越细越好;老豆腐块,切成小手指甲盖般大小;瘦肉,切成丁;生粉,加清水勾兑;鸡蛋,打成花;佐以少许姜末、食盐、香油、大量葱花。仙米汤的做法很简单:姜末加入荤汤之中烧开,放进肉丁、豆腐块、豆皮丝。汤滚五分钟,沿锅绕圈倒进勾兑好的生粉。待到生粉凝聚,裹住热汽,再沿锅绕圈倒入鸡蛋花,无需搅动,直至鸡蛋成形,加入食盐,撒上葱花,即可盛盘。盛盘后再在汤面上浇上一圈香油,这道醍醐甘露制做完成。
“无汤不成席”这句话里的这个“席”字,特指具有仪式感的正席,而非散席。因此,在我老家,某个人想喝一口仙米汤,除去除夕正午,平常日子里,必得出席红事白事的席面,才能得以饱饱口福,否则,就只能成为一份念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老家的席面上,菜谱是固定不变的,统称八大海。“头碗鸡、二碗鱼、三碗丸子、四碗汤,五碗扣肉、六碗蹄膀、七碗粉丝、八碗豆腐”。因此,一方面可以看得出来,仙米汤在席面上承载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即上半场喝酒已结束,下半场吃饭将开始。另一方面从中也能体会得出前人的智慧。因为受人员场地的限制,红白事的席面皆为流水席,客人吃喝的时间不可能随心所欲,用这道汤加以提醒,即不失东家的待客之道,又便于办东人员调配管理,令席面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红事席面,婚礼前一天晚上,称作圆席,所有亲朋好友都要到场。在这一喜庆场合,最尊贵的客人当属代表女方的媒人。仙米汤出锅,大厨先盛上两大海碗,浇上香油,蒙上红纸,着专人送往首席。端盘子的人走到席前站定,高喊一声:“汤来了!”是时,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贵宾。有经验的媒人每逢此刻,定会装得气定神闲,谈笑风生,没事人一般地等待端盘人高喊第二声:“汤来了!”二声喊罢,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席面上的气氛渐趋凝固,媒人一定得把握住火候,待端盘人将要喊出第三声“汤来了”之际,方才不紧不慢地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礼物,笑眯眯地解释:“我记性不好,差点忘记把礼物拿出来了。”众人会心一笑,红包香烟放入盘中,由端盘人端将下去,一份送给大厨,一份自己留着。众人恭请女方媒人尝鲜。女方媒人站起身,逐一谦让在座各位后,伸手揭去汤面红纸,用勺底将香油拌匀。待他舀起第一勺仙米汤,陪客的人方才纷纷拿起勺舀汤喝,以示对尊贵客人的敬重之意。
每逢此时,现场所有的人都喜欢对女方媒人刚才的表现进行一番评判,一时间,赞扬声不绝于耳,快乐的气氛好似融化了一般。
端盘的人喊过三声“汤来了”之后,倘若某一位尊贵的客人忘带礼物,东家通常都会拿出备份出面解围。也有客人疏忽忘带礼物,东家吝啬又不愿意出面解围的事情发生过。端盘的人只管将仙米汤端将下去,后面的菜继续上。这一桌客人受到全场最“尊贵的客人”的连累,没得汤喝。接下来,厨师会在上来的某一道菜中,故意撒上一大把盐。陪客的人非要敬给最尊贵的客人一大份,让他尝一尝做出有失身份的事情来的严重后果。
办东的人精于人情世故,熟悉整场仪式的所有流程,好似这一场仪式的总导演,手中握着比东家还大的权力。他会替东家出面打发惯于死缠烂打、没里没面的叫花子、要饭的,却从不会参予到这件事情当中来。由此可见,一个人拥有的身份地位完全取决于他的个人行为。一旦他的个人行为跟他的身份地位不相匹配,便会落到狼狈不堪的境地无法自拔。
从红事对待仙米汤的重视程度上,体现出所有人通过这一环节得到的暗示,拥有了客观评判某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的标准,和大胆发表议论的权力。因此,倘若没有仙米汤待客,身份再特殊的客人,也难以体现其高贵的身份。倘若没有仙米汤上场,再盛大的场面,也会显得平淡无趣。
白事席面,仙米汤上齐,客人听到两声低沉雄浑的长号声,都知道是孝子即将登场谢孝了。
孝子披麻戴孝,身背阴笼幡,手拿孝棒,弓身低首,由办东人员掺扶着缓步前行。
办东人员先把孝子引至灶上,向厨师行跪拜大礼,感谢厨师的辛苦付出。再至席间,办东人员扯开嗓门大喊一声:“孝子谢!”众人起身。孝子双膝跪地,磕头谢孝。众人鞠躬还礼。礼毕落坐,开始喝汤。
儿时,参加红事席面,我们小孩子一见到仙米汤上来,抡起勺子便舀,将抢食的天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参加白事席面,我们小孩子看到仙米汤上来,只能靠吞咽口水解馋。我们得耐得住性子,等候孝子进场。孝子谢罢孝,我们还要向成年人学习,恭恭敬敬地鞠躬还礼。礼毕,我们方才可以坐下来理直气壮地抢汤喝。
因此,参加白事席面,面对仙米汤这道美食,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间,在人多的场合下,我学会了克制自己,努力做到行为规范,合乎礼节,进而懂得尊重他人,参悟人生。而这种体会,恰似仙米汤拥有的滋味。细如发丝的豆皮,呈现牛羊肉的风味;洁白如玉的豆腐,得味后远胜燕窝;宛如寸丁的肉丁,鲜嫩的入口即化;普普通通的鸡蛋,升华出肉质的鲜美。这些家常食材,经过步骤明确的加工,形成整体风格,却又不失个性,从而提升我们区分整体与局部的常识,包涵在共同拥有的观念遵守的行为之中,宛若符号,供我们进一步厘清生活当中不容置疑的事实。
在我老家寿县,每到除夕正午,家家做仙米汤替代米饭。这一顿,原汤比席面上的汤纯,用料比席面上的精,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总是觉得它没有席面上的汤好喝。不过,不管怎么说,喝罢这顿汤,我解馋了,我满足了,我觉得好幸福。喝罢这顿汤,不知不觉间,我再一次领悟到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喝仙米汤尽管喝到撑,两三个小时后,肚子又空了。除夕这一天,吃的重头戏当属年夜饭,如果大人小孩都能够空着肚子面对一桌美味佳肴,年的氛围才会显得愈加隆重。另一方面,在过大年的这一天,重要时刻还没有来临之前,我们首先都能实现一份心心念念的心愿,这件事情想一想就十分的美妙。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仙米汤的提示下,迅速恢复迟钝麻木的知觉,追忆一年当中的每一段经历,像牢牢抓住一段段失而复得的梦境。
因此,在我老家,差不多每一名家庭主妇,都会烹饪仙米汤。尽管仙米汤的做法并不复杂,食材极其普通,但是,除去除夕中午,平常却又难得见到谁家做过这道汤。这是一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家基本上拥有了想吃啥就吃啥的条件,我们家平常就试着做过好多次仙米汤,但是,我始终吃不出席面上的那个味。这又是一种让人无法言说的体会。
无论是红事白事席面上的仙米汤,还是除夕正午的仙米汤,都包涵在某一项仪式进行的过程当中,一旦将它从仪式当中单独分离出来,它便魅力尽失,显得平淡无奇。因此,仙米汤这道近似家常的美馔,只有出现在举行仪式的现场,才会拥有灵魂,从而升华为一种美食文化。所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席面上的菜肴不断增加,花样翻新,仙米汤依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只有仙米汤这一道珍馐,一上来就会被宾客一下子喝光,喝得一滴都不剩。大家喝仙米汤时的热情相互感染,成为仪式中最生动的场景,进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当中定格为最深刻的记忆。
作者简介编辑:申思雨
初审:赵允洁
终审:蒋 兴
核发:黄丹丹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