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说中,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女娲造人不久,就发生了大洪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洪水逐渐退去,人类才得以生存。后来,又产生了大禹治水的传说。与女娲补天不同,大禹治水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这两则传说说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治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战天斗地兴利除害的治水史。中国人不寄望于诺亚方舟,中国人敢于精卫填海。中国,只有中国,才懂得和能够化水患为水利。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岸边的古城寿县,历史上五次为都,早在2600年前,楚相孙叔敖带领民众,就建起了“天下第一塘”安丰塘。今天,勤劳勇敢的寿县人民,又建成了号称“江淮水脉”的引江济淮工程。
寿县治水的历史,就是中国治水历史的缩影。
一
夕阳下,瓦埠湖水泛出万点金光,如同撒了一把碎金箔,浮浮沉沉,明明灭灭。瓦埠湖大桥蜿蜒向前,横跨东西。大桥下面,过往的船只鸣着汽笛,有序交汇,络绎不绝。
自2022年12月30日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试通航后,江水北去,淮水南来,在寿县这方古老的土地上,长江与淮河握手言欢了。
引江济淮,也称江淮运河。这是一项承载古人千年梦想的工程。三国时期,曹操在寿县安丰塘畔屯兵积粮时,曾试图沟通江淮水系,怎料到在开挖江淮分水岭时深陷“昼挖一丈,夜涨八尺”困境,无奈草草收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安徽省携手开展技术论证与研究,形成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所有的积淀与力量都在指向一个全新的目标,那就是建设一项跨流域、跨省份的战略性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省引江办和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科学调度,省水利厅、交通厅、环保厅、国土厅等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以及相关技术团队顽强拼搏,所有因素共同转化为成熟的项目。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引江济淮项目建议书。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6年12月29日,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市的巢湖岸边召开,标志着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开始从规划走向现实。2017年9月,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初步设计,引江济淮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二
引江济淮工程属国家重点推进的172个重大水利项目,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
自南向北,引江济淮第一期工程划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等三大段落,线路总长587.4公里,安徽段工程总投资875亿元。设计调水量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目标:近期2030年引江流量240 m3/s,年入淮水量20.06亿立方立方米;远期2040年引江流量300 m3/s,年入淮水量26.37亿立方米。寿县境内属江淮沟通段,自肥西县进入寿县炎刘镇、三觉镇交界处的唐大庄,总体依托瓦埠湖湖面,沿线涉及15个乡镇、1个农场,过境长度93.45公里,按二级航道规划建设。主体工程除航道开挖及清淤外,主要涉及改建新桥大桥、唐老圩大桥、石埠大桥、东津渡大桥、靖淮大桥、东淝闸桥和淮河大桥四号桥等7座桥梁和新建东淝闸。根据国家初设批复数据,项目涉及寿县征地总面积3.36万亩,其中永久征地1.13万亩(包括耕地7052亩);临时用地2.22万亩;拆迁房屋4.3万平方米,建设三觉镇余集、炎刘镇谢墩2个安置点,移民搬迁安置1498人。寿县段工程投资85亿元。
引江济淮第二期工程投资763.1亿元,主要建设引江济淮输水干线延伸、城乡集中供水、航运网络扩能、生态保护修复、综合调度系统等五大工程,项目涉及11个市、43个县区,永久征地5.05万亩,临时用地1万亩。工程拆迁影响居民8026人(基准年),拆迁房屋总面积48.58万平方米,安置人口1.09万人。其中寿县境内建设内容涉及八公山、炎刘、安丰、双庙集、堰口、瓦埠、大顺、众兴、茶庵等9个乡镇,建设东淝河复线船闸、新桥服务区、船涨渡口桥、白洋店渡口桥、淮南港新桥港口物流园工程、庄墓河航道整治工程、淮南港江准运河入淮口枢纽港工程、淠淮航道整治工程、新桥水上服务区等9项重点工程,铺设新桥、三水厂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涉及永久征地1.26万亩,临时用地1万亩,拆迁房屋4.24万平方米,安置160户638人。
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潜能,却分外灼目。
三
大型工程一般来说都要走完征迁、移民、建设“三部曲”。其中,移民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但在引江济淮的建设过程中,寿县涌现出大量沿线干部群众支持项目建设、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
“一个月内,俺们肯定完成沿线所有被征土地和房屋的拆迁任务!”寿县炎刘镇党委书记赵昀立下“军令状”。在第一时间内,炎刘镇对征地拆迁任务进行分解,抽调20多名镇村干部组成专班,发扬“穿上雨衣就是晴天,打开电灯就是白天”的“拼、抢、实”作风,开启“5+2”“白+黑”的工作模式。这些专班的镇村干部耐心倾听被征迁农户诉求、顾虑,认真收集意见、建议,不厌其烦地宣讲政策、清点实物、答疑解惑,终于在预定时间前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征迁任务,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 在余集安置点,我遇见了搬迁来的王老汉。他的旧屋被拆,换成了钢筋水泥的新房子。“住的挺好,就是没地了。”他一边摩挲着阳台栏杆,说他在新桥园区上班,“收入是比种地高多了。” 一边却将目光投向远处的河道。那里,曾是他祖辈耕种的翻涌着金黄麦浪的土地,现在成为引江济淮的“黄金水道”,河中央正有一艘大船驶过。
如果说引江济淮工程沿途寿县居民为工程舍小家、顾大家移民搬迁做出了贡献,那么直接参与工程的建设者则在建功立业中展现了中国速度与智慧。寿县东津渡大桥贯通东西两岸,位于谢家集区与寿县交接处,是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控制性节点工程,大桥上跨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航道,线路全长1900米,大桥主跨130米,宽16.25米,设计标准为双向6车道,时速 60公里。承担建设任务的中铁四局自2020年3月正式开工后,为确保大桥早日完工,项目管理及施工人员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工程推进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增加大桥施工资源投入,同时加大标准化建设投入,打造工程样板、建设亮点,现场全覆盖“电子眼”视频可视系统,以“日保周、周保月、月保节点”的管理思路安全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为大桥建成通车助力加速。2022年12月9日上午,随着东津渡大桥左幅交通导改的完成,标志着引江济淮东津渡大桥实现双向贯通,全线顺利通车。
2025年3月16日,引江济淮东淝河复线船闸正式启动试运行,标志着引江济淮寿县段建设大头落地。东淝河复线船闸位于寿县八公山乡,建设者建成“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按照Ⅱ级(2000吨级)建设,设计最大船舶吨级为2000吨级,闸室有效尺度280米×34米×5.6米(长×宽×门槛水深)。作为引江济淮二期重点项目,东淝河复线船闸对老船闸按Ⅱ级建设标准进行改造重建,与通航的东淝河船闸(年通过能力2751万吨)平行,并共用上下游引航道,年单向过闸货运量为3031.9万吨,双线船闸合计每年过闸货运量为5782.9万吨。东淝河复线船闸处于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的末端,对充分发挥引江济淮航运功能,满足腹地未来航运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其全面运行后,将形成以长江、淮河、江淮运河为水运主通道的千吨级“工”字形水运网,沿线地区也将拥有通江达海的便捷交通优势,对带动航运物流、人文旅游等相关产业,对支撑安徽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资源调配和水环境改善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设期间,我曾到现场采访。工地上焊花四溅,照亮了工人黝黑的脸。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却都为同一条水道挥汗如雨。一个年轻工人告诉我,他父亲是船民,在京杭运河上跑了一辈子。“等这运河通了,我爹的船就能少绕四百公里路。”他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
四
寿县人自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古城墙下,“淝水之战”的刀光剑影早已被时光冲淡;瓦埠湖畔,“渔舟唱晚”的景致却年复一年。而今,这方水土又要因水而变。2019年5月30日,时任安徽省省长的李国英同志来寿县视察时指出,寿县要依托引江济淮航道建设,打造成港口城市、港口新城及港口集散枢纽等寿县港区水运综合交通枢纽。时隔近一年后,李国英于2020年4月19日再次视察寿县,要求寿县充分发挥引江济淮工程与淮河干流交叉的独特优势,同步谋划推进港口、航运、生态旅游等设施建设,努力打造重要的内河航运枢纽。寿县的发展迎来新机遇,GDP的洪流随着江水正奔涌而来。
引江济淮工程建成后,淮河、江淮运河两条“黄金水道”一横一纵交汇流经寿县,不仅使寿县水资源得到极大丰富,水域布局更趋合理,也使全县水路运输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伴随引江济淮工程的竣工使用和淮河航道的全面升级,淮河寿县段航道由目前的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通航船舶载重增至2000吨级,去往长江中上游的航距也缩短了三、四百公里。航程的缩短,意味着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此外,江淮运河的通水通航,也为通江达海、联通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宗物资的运输,提供了经济便捷通道。引江济淮工程建成通水通航,形成我国第二条南北向的水运大通道,结束了安徽江淮之间水运必须绕道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成为连接淮河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为加快推进寿县新型工业化步伐,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现在,寿县立足“以港兴县”,围绕实施“南工北旅”战略,以淮河、江淮运河两条高等级航道为依托,借鉴京杭运河节点城市兴起发展的经验做法,着力打造区域性江淮联运货运中转枢纽,大力建设寿春江淮枢纽港、新桥作业区,依托港口和作业区发展物流产业园。引江济淮工程直通长江、辐射皖北及河南等西部省区,让寿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江河联运枢纽和货物运输集散地江淮枢纽港。寿春枢纽港区“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科技”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正在形成,以“港产融合、港城联动”为方向,即将成为区域性内河集装箱中转中心、淮河流域的对外门户港、皖北地区的江海河联运港。
“一渠清泉干净水,一道靓丽风景线,一条生态经济带。”在寿县发改委,一册制作精美的《江淮运河“百里画廊”规划图》引起我的注意。电脑渲染的游轮在湖面上穿梭,背景是寿县古城墙的剪影。“建一条运河,筑一路风景。”发改委项目办的时旭介绍说,通江达海的水运条件,使游轮能够直达长三角地区沿线城市,为游客到寿县旅游又增添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寿县这座千年古城,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还有瓦埠湖作为淮河中游最大的淡水湖,沿岸四季分明的田园风光,都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寿县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江淮运河 “百里画廊”规划依托输水线路精心打造运河风景廊道,重点打造的“引江入淮口(寿春闸)旅游协作圈”,位处八公山末梢、东淝河(瓦埠湖)与淮河的交汇处,素有引江济淮“凤尾工程”之誉。长江水流经过350里长途跋涉后,最终在此融入淮河怀抱。这里山水相依,绿树成荫,花草繁盛,鸟鸣其间,尽显自然之美。立于八公山上远眺,临河岸曲,山脉逶迤,翠色蓊郁,岚烟蒸腾,江水与河水交汇处,气势磅礴。极目处,正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完美融合的“三桥飞虹”景观。合淮阜高速高架云空,气势恢宏,车辆川流不息;商合杭高铁宛如一道游龙横卧船官湖上,不时有高速列车呼啸而过;靖淮大桥耸立于天地之间,连接着此岸与彼岸。阳光照耀下,三座桥梁犹如三双有力的手臂挽在一起,熠熠生辉,与天上悠悠飘荡的白云,桥下潺潺流淌的河流,共同绘织出一幅壮美动人的画卷。
引江济淮项目的实施,还为寿县水利和交通设施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历史上,淮河、瓦埠湖水多、水少、水不均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寿县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江淮运河的建成对于兴水利、除水害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通过实施引江济淮工程,瓦埠湖行蓄洪区不安全人口得到合理搬迁安置,从此免除了水患之苦。新建、改扩建的沿湖自来水厂取水口,为沿岸群众饮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而改扩建的新桥、唐老圩、石埠等7座桥梁,不仅大大提高了沿河两岸通航能力,还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出行需要。
引江济淮,这真是个好名字。它引的不只是江水,更是寿县古城的发展之机;它济的不只是淮河,更是瓦埠湖沿岸的民生之需。引江济淮、江淮运河这两个名字,不仅在寿县大地上刻画着新的水系,也在这里重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瓦埠湖的四月,风是软的,水是活的。岸边的的老柳,枝条垂得几乎要探入水中。柳叶初生,嫩得能掐出水来,如一团绿雾浮在湖面。树下泊着一叶扁舟,被水波荡得一起一伏。树下的芦苇,已抽出新芽,嫩绿的尖儿钻出枯黄的旧茎,参差不齐地排列着。偶有野鸭从芦苇丛中游出,悠悠地划开水面,身后拖出长长的波纹。远处的八公山,水墨画般勾勒着淡淡的轮廓。我站在岸边,耳边不由想起孔子那句千年之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瓦埠湖绵绵百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静静地在那里,看着湖岸的花开花落,天空的云卷云舒。湖面的船只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唯有湖水长存,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刻录着寿县人的奉献与付出,续写着寿县古城治水史上新的辉煌。
湖水泛波,好像是在为诞生这个伟大工程的时代而歌唱。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