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绚烂火热的夏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校安徽省寿县炎刘中学,想起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炎刘中学的初中生活。
1974年深秋,一场开挖学校池塘大会战打响了。学校东、北两面紧靠炎刘街,西、南两面比邻乡村。学校东西南三面原有浅浅窄窄的池塘,这次是疏浚加宽加深。当时我们读初一,学校从初一到高二共十个班。从学校西北角到南边,十个班依次排开。各班工地上都竖立着一面书写着本班字样的鎏金红旗。广播里不断播报着各班战地快报,鼓舞士气。深秋时节,霜花满地,落叶飘飞,寒意十足。池塘上一层是陈年淤泥,一人陷入其中,往往要几个人一起用力才能拉出。大家就只好从塘底到塘埂一字排开,采用瓷盆接力传递的方式,把淤泥一点点清除。而后或挖或抬,力气大的同学挑着两兜土往上冲,一个个单衣薄衫,汗流浃背。工地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经过二十几天的奋战,一条长三千多米、宽近十米、深三四米的池塘修成了。
第二年春天,淫雨霏霏,池塘水涨,浊浪拍岸。学校又在光秃秃的池塘埂上栽种大观杨。树苗栽齐之后,又划片分到各班负责管理。为了保护好树苗,各班都采取轮流值日的办法,每天安排两名同学,从早晨六点到晚上九点全天候负责看护。我和同座在围沟堤上,不停地在我班责任区浇水巡逻,实在累了,就在池塘埂斜坡上躺一会儿,双手合抱,以手为枕。
我们是1974年春季通过推荐上初中的,1976年年底毕业。那是文革后期,当时社会大肆宣扬“开门办学”“学工学农”“读书无用”等论调,进工厂到农村参加劳动、开展大批判是家常便饭,学习却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学期最多只能上半个学期的课,完全不用担心课程上不完,因为所有课程都成为花拳绣腿的摆设、随心所欲的选修。
初三秋学期,为了更近距离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班全员进驻到距离学校六七里外的农场。没有住房,我们就用大木棍、高粱秸秆搭起了两个大通铺,男女生各一个。每个大通铺只有一个出口,晚上大家一个个躬身低头像钻地道一样钻进去,挨挨挤挤睡在稻草上。高粱秸杆容易生虫,晚上躺在里面,总感觉像下着毛毛细雨一般。早晨对望,每人满头满脑都是虫尿虫屎。没有厨房,就在地上支起锅灶,露天生火,吃的不是烟熏火燎的焦糊饭,就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
萧瑟风起,百草吹折,层林摇落。1976年9月9日下午三点多,我们正在田野里收割水稻,大队部的高音喇叭传来低徊悲怆的哀乐,沉痛宣告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大家听到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没人敢出声。随着消息的滚动播出,我们才不得不接受这个铁的事实,一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不久之后,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长达十年的文革终于结束。我们的初中学习生涯也就这样随着文革的结束而结束了。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