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生活是从古至今人们生活中的最基本生活内容,饮食文化成为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其饮食文化思想灿烂丰富。
饮食之重
《主术训》云:“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齐俗训》云:“衣食饶益,奸邪不生。”百姓衣食生活资料富饶充盈,奸邪就不会产生。《齐俗训》又云:“秦王之时,或人葅子,利不足也。”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人杀子作肉酱来充饥,是因为饥饿的原因。饮食之重要,不必赘述。《主术训》云:“肥脓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与口者,则民主弗甘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岁登民丰……觞酌俎豆酬酢礼”。美酒佳肴不是不美好,然而百姓连糟糠豆谷也吃不饱,那么英明的君主吃饭是不香甜的。国家有了灾荒,国君要节俭,食物不可再增加花样。只有年岁收成后,百姓丰衣足食,国家才进行重大礼仪活动,宾主相互敬酒,以表达欢喜之情。《齐俗训》云:“衰世之俗”,“刍豢黍粱,荆吴芬馨,以嚂其口”。《淮南子》告诫人们,贪食肥肉美味、吴国楚国的芬香佳肴,这是国家衰败时的行为。《俶真训》云:“古者至德之世”,“九鼎重味”。《淮南子》认为,只有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人们才能享受到美味佳肴。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淮南子》深刻认识到,吃饭问题是人民生存的大事,关乎治国理政。坚持以民为本,实施合理的饮食政策,是君主治国安邦的基础。
饮食之味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味,“味道”是中国菜肴的灵魂。《精神训》云:“珍贵奇味,人所美也”,肯定了珍奇美味佳肴是人人都向往的。
《淮南子》认为,所谓“无形”就是“一”,所谓“一”就是“道”,所谓“道”就是万物的本原或普遍规律。“一立而万物生”,是指无形的“道”产生了万物。所以,《原道训》云:“无味而五味形焉”,无味中有五味的形成。这里也强调即使没有加入任何调料,食材本身具有原始、天然的味道,即“本味”。《原道训》又云:“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味道”虽然只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但通过五味的组合变化,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饮食口味和体验。中国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的性味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地形训》云:“炼甘生酸、炼酸生辛、炼辛生苦、炼苦生咸、炼咸反甘”,认为“五味”变化,遵循“阴阳互补”、“五行相生相克”之道。《说林训》云:“水火相憎,鏏在其间,五味以和”,水火虽然相克,但小鼎在中间,五味就得到了调和。饮食的“五味调和”,其实就是烹饪中合理使用调料,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调制出人们喜爱的美味,满足舌尖上的需求,其核心思想是“以和为贵”。
《淮南子》认识到,对美味佳肴的品尝,受到心理状态、文化传统、饮食习俗的影响。《诠言训》云:“心有忧者……菰饭犓牛弗能甘也”,“患解忧除,然后食甘寝灵”。心中有忧愁,即使美味佳肴也不觉得甜美。患祸消除,忧虑消释,然后才能吃得香甜,睡得安宁。《修务训》中讲了一个“楚人烹猴”的故事:楚国有人杀了一只猴子,请他的邻居来品尝。邻居以为是狗肉汤,觉得味道甜美可口。后来得知是猴肉,遂扶着地全吐了出来。《淮南子》认为,地域不同,人们饮食习俗不同。《原道训》云:“雁门之北,狄不食谷”,雁门山的北方,狄人不吃五谷。《本经训》云:“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南方的越国人捕得大蛇,作为上等美食,而中原地区的人捉到它,认为没有用而抛弃掉。
什么是美味?《说山训》云:“知味非庖也”。真正知味的人,不是擅制美味的厨师,而是食客。“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只要是食客喜爱的,就是美味佳肴。
饮食养生
中国人的饮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饮食养生”,食物不仅用来维持生命,还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寓医于食”是中国饮食的精髓所在。《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地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古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采集树木的果实,吃蚌蛤的肉,经常发生疾病、毒伤的灾害。神农便开始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品尝百草的滋味,以及水泉的甘苦,指导百姓避开有害的而接近有益的。在这个时候,神农一天几十次遇到有毒的植物和水源。正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人们世世代代践行“食药同源、膳药同功”的理念。 顺应时令、应时而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核心要义。《时则训》详细述说了根据季节与节令的气候变化,调整食物性质及其结构,注重味型与季节的呼应。指出:春天,五行属木,主要味道是酸,宜吃麦类食品与羊肉;夏天的四、五月份,五行属火,主要味道是苦,宜吃豆类食品和鸡肉;夏天的六月份,五行属土,主要味道是甜,宜吃谷物和牛肉;秋天,五行属金,主要味道是辛,吃的是糜子和狗肉;冬季,五行属水,主要味道是咸,宜吃黍与猪肉。通过顺应四季的变化来选择食物,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强调了饮食行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适饮食”“省嗜欲”是颐养天年的关键。《淮南子》认为,饮食要适度,避免过度偏食和暴饮暴食,减少不健康的欲望。《俶真训》云:“圣人量腹而食”,圣人估量自己的饭量而进食。《精神训》云:“圣人食足以接气,适情不求余”,圣人吃饭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气力和生命活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使身体能够正常运转,而不是为了满足过度的欲望和享受。《诠言训》云:“饥而大飧,非不澹也,然而弗为者,害于性也”。告诫人们,人在饥饿的时候大吃一顿,不是不需要,但过度进食会伤害身体的本性。《人间训》云:“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暍而饮之寒,此众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得了湿病而强迫他吃饭,中了暑热而让他喝冰水,这是众人所认为用来养病的方法,但良医认为这是所造成疾病的原因。《精神训》云:“五味乱口,使口爽伤”;“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不注意饮食适度,各种味道就会扰乱了味觉,嘴巴就会受到伤害。只有做到气志恬静安愉,减少嗜好和欲望,才能长久地得以养生。什么是欲望?《诠言训》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接而说之,不知害者,欲也”。也就是说,眼睛爱好美色,耳朵爱听美乐,嘴巴贪吃美味,接受并且喜爱它,不知道利害关系,这就是欲望。《泰族训》云:“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这就是说,肌肤肥胖,大腹便便,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这是养生的末节。
饮食之器
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载体,是《淮南子》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汜论训》云:“炎帝作火,死为灶神”。炎帝发明了蒸锅,教人做灶,将食物制熟,死后被奉为灶神,受到人们世世代代供奉祭拜,因此催生了原始宗教信仰。
作为青铜食器中的主角之一,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具、食器。西周以后,周人重食,鼎等青铜食器升级为青铜礼器的核心。《说山训》云:“周鼎不爨而不可贱 ”。意思是说,周王室的大鼎,虽然不用于炊饮,但作为王权和国家统一的象征,人们不敢轻视它。
许多饮食器具的产生正是从礼仪中产生的。《诠言训》云:“樽之上玄樽,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即樽是祭祀的玄酒而来,俎是从祭祀的生鱼而来,豆是从祭祀用的肉汁而来。
总之,《淮南子》的饮食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及汉初以来的饮食文化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饮食哲学与生活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基因与价值追求,极大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思想宝库。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