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很大,弟兄姊妹也很多,相约去泾县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到查济古镇游玩,我们个个欢欣鼓舞、笑逐颜开。
我们到了第一站,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风景秀丽。新四军军长叶挺的《云岭抒情》写道:“去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字里行间流露出军人的阳刚之气和爱国情怀。1961年国务院公布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从此,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建立。它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铁军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我们怀着对叶挺将军的敬仰和对皖南事变中壮烈殉国的新四军将士的哀痛,走进了纪念馆,因为那天旅游团太多,馆内讲解员忙不过来,我们的讲解员迟迟没有到来,我们一行60人在馆内耐心地等待。我悄悄地溜进展厅,想快速地浏览一下,就在快浏览结束的时候,接到陶姊妹电话说,赶快聚集,我们的讲解员来了,我急急忙忙归队,看到我们的讲解员正在介绍叶挺军长及夫人的照片,看着叶挺将军英俊潇洒,坚毅爽朗的外表下透露出文人墨客的风采气度;夫人李秀文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温文尔雅、气质非凡,他们让人敬仰。叶挺军长的一生戎马生涯、历经坎坷,是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新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46年4月8日,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死讯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提词:“为中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陈毅作《哭叶军长希夷同志》。叶挺的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我们穿行于一间间展厅,凝视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回顾新四军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斗争的光辉历程,我始终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特别是听了关于皖南事变始末的详细介绍,无不为新四军将士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所震撼。我想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他们才是民族真正的脊梁!
我们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结束后,在叶挺铜像前留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为了早点看到查济古镇,吃好饭没有休息就出发了。我们沿着石头修筑的溪水沟上窄窄的石头古道前行,我们一行60人一字型排开,也算是浩浩荡荡了,导游小姑娘在前面举着小红旗,她讲了什么我们后面一点都听不到,我就快快地往前凑凑。
翻开查济历史,令人感慨。查济为查姓村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隋时有宣州刺史查伟,巡视郡邑,迷恋这青山绿水,唐武德八年在广东南岩刺史任上致仕,便举家由古丹阳徙迁于此卜居。查济唐盛,宋元稍衰,至明末清初,进入鼎盛,名人辈出,从明代至晚清348年间,查济文进士11名,武进士4名,文武举人百余人,曾涌现出王阳明理学的第二代传人查铎等理学名家。“人丁数万”,为郡邑巨族之一,有“查村查(遮)半天”之誉。古代的查济原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有孝子牌坊、贞节牌坊、官宦牌坊等十八座;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查济村庄方圆30 余平方公里,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我们沿着石头修筑的溪水沟(后来得知为查济古民居河)上窄窄的石头古道前行,不一会就看到古建筑群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连绵数里,黝黑的屋瓦,白色的马头墙连成一片,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这里青山环绕,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观。
入村的第一座桥叫财神桥,因桥头有财神楼,所以得名。财神楼上有“紫气东来”四个题字。查济人用“紫气东来”表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临的心愿。导游还介绍了一个兄弟桥的原由。查济古镇,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 ,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将悠长的查济河装点得格外浪漫多情,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成了古镇最美的景色。
导游带领我们观看的第一座祠堂叫宝公祠,宝公祠始建于明代,又称敦素堂,坐南朝北,平地而建,祠堂侧立面简洁,虽只有马头墙但墙体高耸,面积庞大,气势磅礴,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墙。宝公祠最大的特点就是石雕,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考察后评价查济石雕柱础:“体积之大,雕刻之精,可以与故宫媲美。”祠堂,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家族耗费巨资建造的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议事、仲裁、婚丧嫁娶、节庆欢娱的地方。查济祠堂还建立了“义赈”、“义学”、“义葬”的“三义”制度,这些举措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了贫困和受灾的民众,还在教育和丧葬方面提供了保障,体现了查济家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导游带领我们去了一条扁担巷,扁担巷地面清一色的石板路,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了历史的印记。扁担巷不太长,巷子较窄,形似扁担,略微弯,两头窄、中间宽,扁担巷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古怪新奇,各式各款的竹编和工艺品很多,如小篮子,草帽、簸箕、弹弓、扫帚和大大小小葫芦等,还有当地的各样特产,陈放在巷子两边,任游客挑选。
我们逆着溪水而上,走在石头古道上,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觉得新奇,两边景色目不暇接。这里生活气息浓厚,古道边上有居民晾晒的竹笋、干菜,沿途有酒坊 、画廊、工艺品店,还有居民在自家门口卖手工编织品,感觉他们生活得很悠闲、很自得。我想这里的查济居民很幸福,祖先选择这么好的地方,留下了这么好的资源,应该都不需要劳作了,因为我们进入查济古镇都是要买门票的。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德公厅屋,它始建于元代,是查济古镇仅有的元朝建筑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座厅屋的门楼,又是一座独立的牌坊。牌坊为砖木结构,共有四层,第一二层砖雕已被毁坏,第三层砖雕图案为“鲤鱼跳龙门”,它象征着该主人已步入显赫官位之意,第四层为皇帝御书“圣旨”和“明曦官”大字。进入门楼,隔着一道天井,便是厅屋,厅内十六根楠木柱子,显示了查氏一族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两个高大宏伟、结构精致、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明清祠堂,导游姑娘告诉我们,带领我们到二甲祠看民俗演出后,她的导游就结束了。我心里充满好奇、也充满期盼。
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末清初,是查济村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门楼很是气派,五凤重檐,有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中间横梁雕刻的是琴棋书画。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门楼两边的松鼠和成串儿的葡萄木雕,有着“多子多福”的寓意。这是一个官家祠堂,门口有五级台阶,有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进入厅堂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上有两根阀阅,横为匾,竖为额,写着“钦点翰林”。三进檐柱上的斜撑系圆雕和合二仙、松鹤延年,喜鹊登梅,堪称三雕的精品。在厅堂与后堂之间设屏风隔开,后堂高出五个台阶,用于存放祖宗牌位,建筑形制上表明了祖宗与子孙在等级上的差别。放眼望去周围全为木质,内墙镶板,所谓“见木不见砖”正是二甲祠的独特之处。
二甲祠厅堂也是“四水归堂”式建筑,我们坐在二甲祠厅堂,隔着天井观看民俗演出,不仅仅开心,还有点别开生面的感觉。为我们演出的是几位老大爷和几位老大妈,都是素颜。老大爷表演的有打夯、老大妈表演的是打连厢。看着他们演出,我心里却想着长江南和长江北文化没有大的差异,我的老家是古城寿县,小的时候在农村看过人打夯,和他们一样,一边打夯、一边喊号子;小的时候也看过北方颍上县、凤台县的大姐打连厢。他们的表演是那么淳朴至真,超出我的想象。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查济古村落的真实写照。查济古镇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不复往日风采,但是这些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元、明、清祠堂建筑上的鎏金飞檐、雕梁画栋,以及随处可见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无不深深地烙印上了查济氏族尊祖孝道、弘扬儒家礼仪等文化遗风。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