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寿县新闻网!
网站首页 > 文化寿州 > 散文随笔

高大门

发布时间:2025-08-28 14:30 来源:寿县新闻网 作者:袁中 阅读次数:
[字体:  ]
  前不久,合肥一位同仁垂询,古城是否还有状元府这一景点。我据实以告,古城昔日的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虽然现在仍存,但是已经殆失原貌,只余大致形廓了,称其为景点恐勉为其难。言及于此,我忽然从合肥同仁的这句问询中受到触动,对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产生了诸多遐想。
  自幼生长在高大门建筑群里,对这里的古色古貌与古风古韵早已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只是从小听人们口口相传,知道高大门建筑群是古城人清代状元孙家鼐的故居,是状元府所在地,当时对古城这位千百年来唯一一位状元充满了崇拜之情。
  以后,渐渐了解到古城人孙家鼐是清代咸丰九年状元,一代帝师,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作为第一任管理学务大臣,孙家鼐系京师大学堂的建立者,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同时,孙家鼐还是文渊阁大学士(清代相当于宰相,百官之首),先后历任其他要职,卒谥号文正。中国历史上,集状元、帝师、宰相、文正谥号于一身的仅孙家鼐一人。对于我国千百年来始终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思想的文人来说,这份殊荣可谓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意识到,原来打小居住司空见惯、自己并不在意的住宅高大门建筑群,竟然自带着如此辉煌璀璨、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光环。遥想当年,这座声名显赫、气度不凡的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里,应该有孙家鼐挥毫泼墨、吟诗作赋的书斋,有鸿儒往来、乡绅应酬的客厅,有莳花弄草、怡性养身的花房等等,不一而足……
  世事恍然若梦,人生几度秋凉。建成之初的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威严肃穆,喧嚣熙攘。只是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是,当年繁华过后,今却满目凋零。以后的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随着时代地变迁,每况愈下,形神疲敝,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矫矫雄姿与熠熠神采。
  这让我不由自主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居住在高大门建筑群时的情景来。幼时在高大门建筑群生活的诸多片断在脑海里纷至沓来,不能自已。这也是一种自幼生于斯长于此难以割舍的情怀使然。只不过那时候的高大门建筑群除了正门附近是一家机关单位所在地,其它房屋已全部成为普通人家居民住宅。从中依稀还可以看出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的原貌,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的规模、架构、形制基本上宛如从前,并不像现在损毁严重,已经面目全非,几乎泯然众人。
  在我的认知里,小学时,状元府高大门建筑群堪称一座美轮美奂的古典艺术品。坐落在古城北街的高大门建筑群,是一座极具古建筑风格的庞大宅院,规模宏大,面积恢弘,气势雄伟。高大门建筑群内,楼台亭阁耸立,众多庭院深深,长廊石径宛转,春花夏荣,秋果冬藏,堪称名动一时的古城佳园。其正门面朝西,临北街,周遭几乎与北过驿巷、西大寺巷相接。高大门建筑群里面的诸多建筑住宅分列其中,且通过曲廊、围墙等有效分隔,巧妙设计,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院落体系,封闭性、独立性、安全性强。可以理解为高大门这个建筑群,由众多子单元、子院落组成。我以为,不同领域的艺术具有相通性,并非风马牛不相及。高大门建筑群这种由整体再细化到局部的建筑风格,与文学创作上先总写再分写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殊途同归。
  高大门建筑群里的住宅均为青砖木质古建筑结构。这些青砖木质古建筑完全不用铁钉,采用了榫卯结构,严丝合缝,构建紧密结合,造型雅致古朴,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与高超技艺。高大门建筑群里的古建筑俱为砖墙小瓦,飞檐翘角,其时还可以看见屋檐利于滴水的瓦当。行走在高大门建筑群里,触目所及,观看到的是时光倒流,欣赏到的是艺术珍奇,感受到的是文化积淀,领悟到的是心灵澄静。
  高大门建筑群古建筑墙面多为黛青色砖体,斑驳陆离,色泽深沉,带有明显的岁月风化痕迹。有的墙缝中藤蔓恣生,甚至还开出了或白、或黄、或其它颜色的小花,虽米粒珠却放光华,不受羁绊,色彩缤纷,争艳斗奇,在风中摇曳多姿。许多墙面上至今仍保留有刻着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精美图案的砖雕。这些砖雕上的图案有的古拙质朴,有的飘逸洒脱,有的雄浑厚重,形状各异,底蕴深厚。虽然随着时间地流逝,砖雕图案已经略带模糊,不甚清晰,但是,细细辨认,砖雕图案形神兼备,卓尔不群,犹带古典气质,尽显艺术美感。
  艺术自有其奇崛之处。高大门建筑群具有两个堪称神奇、让人难以置信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从高空俯瞰,高大门建筑群里的诸多建筑排列有序,一笔一划,章法有度,最终合而为一,呈现出汉字“寿”的形状,既与古城寿州之寿字相吻合,又暗寓长寿之意。其匠心独运、精妙绝伦的建筑设计让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高大门建筑群另外一个显著艺术特点是,里面廊檐曲折相连,环环相扣,廊柱矗立,飞檐张扬,极尽通幽之妙,尽显审美之奇。如果遇到雨天,从正门走到府邸的尽头,因为可以走在前后相互连通的廊檐里,不会有被雨水打湿衣衫之虞。概括起来说,高大门建筑群的两个显著艺术特点可归纳为:造型呈“寿”字,下雨身不湿。
  小时候,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从高大门建筑群北街的正门经过。这一正门为两扇既高且大的木门,这一高大的正门可谓古城的地标性建筑,门以形名,故名高大门。两扇高大的正门均涂着银灰色,在蓝天白云地映衬下,越发显得巍峨高大,气度恢弘,其规模在古城几乎无出其右,彰显着其曾经的主人状元帝师孙家鼐的显赫身份与地位。小时候,我也曾不止一次推合高大门,总是感到高大的木门沉重浑厚,推合起来十分吃力。现在想来,这两扇木门如此浑重高大,一如状元府文化底蕴之雄浑厚重一般。
  其中,正门的一扇大门上面还设有一小木门。到了晚上,彼时的守门人老孔就会准时关闭两扇大门和小门。遇有外出晚归的住户,守门人听到招呼,确认身份之后,才会打开小门让其进入。所以,当时,居住在高大门建筑群里,妥妥的安全感十足。其安全性还体现在,高大门建筑群里许多小巷纵横狭长,四通八达,曲径通幽,相互连接。如果不熟悉此处地形的外来人员贸然进入,则很容易如入迷宫一般,迷失方向。
  童年的记忆五味杂陈,宛如一帧帧特写镜头,很难让人忘却。高大门建筑群的这扇小门曾经在特定时刻庇护了年幼的我。小学时,我被选进艺术班学习。古城仅举办了这一届艺术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习武时。每天清晨五、六点钟的时候,我和全班其他同学按照要求,须赶到学校练习武术,这也是其中的必修课之一。小学在我所居住的高大门建筑群斜对面,可谓近在咫尺之间。有一天清晨,夜幕尚未消失,我和往常一样,打开高大门的那扇小门,准备上学。孰料,一只体型硕大的狼狗赫然正蹲坐在门外,作势欲扑。手无寸铁的我手疾眼快,赶紧关上了小门,得以有惊无险将恶犬拦挡在高大门外。
  这一童年经历让我对高大门建筑群的正门及其小门至今犹存谢意。还因为家距离小学极近,所以同学们大多在课余时间,经过高大门建筑群的正门或小门,来到我家小憩玩耍。
  进入正门后,那时候,我总是踩着用青石铺就的石路,穿梭其中,上学放学,或者出行。脚下的一块块青石经过时光地打磨,早已经崚嶒全无,变得十分光滑圆润。步入正门往东行走,路极为宽敞。那时候,高大门建筑群正门附近两排房屋均作为了一处机关单位的办公场所。后来,机关单位整体迁出,这里全部成为了普通人家的居民住宅。记忆中,经常有汽车驶入当时的高大门建筑群,且在高大门建筑群里停留,可想而知高大门建筑群里道路之宽畅通达。
  从正门往东行走,南北两边均是一长排的砖木古建筑,古建筑无一例外都带有廊檐。廊檐中,地面上底部有若干个青石制成的石鼓形状的础石,由又高又宽的圆木底端插入础石凹槽,圆木顶端竖立支撑起来,上面有横向的房屋木梁与竖立的圆木支撑架连。廊檐不仅宽且明亮,而且挡风遮雨,那时的我经常在这些廊檐里与其他小伙伴玩耍,嬉戏其中。
  其时,我还感到好奇的是,每到雨天前,这些青础石便仿佛会变戏法一般,通体颜色变深,显得湿漉漉的,与往日干燥的情景大相迥异。现在,我已经知道这是“础润而雨”的现象使然。当时,这些根据天气变化不时变幻干燥湿润身形的青础石,在我眼中,便无异于自然存在的天气预报设备一样。从中仔细观察,便可以一窥端倪,未卜先知,准确无误地预报出雨天地到来。
  其中,正门向东行走不远,仅北侧有一幢两层木楼,其他均为一层小瓦砖房,我也曾多次进入其中。那时,让年幼的我略感好奇的是,北侧宅子里的地板是木质结构,地板下猜测应为一定厚度的中空所在。因为每次踩在地板上,地板总是发出咚咚的回响声。
  这种木地板的回响声与当时踩在古城东街红星大剧院舞台上的地板回响声相似,也与后来我考入大学走在学校红楼木质地板上的回响声相类。其实潜意识里一直以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性愚鲁的自己能够在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竟然能够成为古城状元府高大门里第一个考上大学且还是本科的人,纯属侥幸。自嘲的讲法也或许与自己自幼长期居住于此,得以有幸耳濡目染状元府的文化艺术氛围有些许关联吧。
  接着向东步行,便会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从此处开始,高大门建筑群里便俱为普通人家居民住宅及相关辅助用房了。由三岔口向北行走,便会进入一处宽阔的大院子,院子里面的住宅又自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数十幢住宅或四方排列,或整齐地相对排列,各有章法,秩序俨然。
  这里同样都曾留下了我和小伙伴们昔日玩耍的脚印。其中,有一处大树遮阴的空地,曾经是我们经常在此托腮弄颐、苦思冥想下象棋的场所。所谓推枰厮杀处,孩童嬉戏时。高大门建筑群里一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场所,实则都镌刻着我儿时经历的点点滴滴。
  从三岔口继续东行十余步,北侧是一处豁然开朗、极其宽敞的平地,纵横各数十米左右。那时候,这块极为宽敞的平地是我们这些小伙伴的体育乐园。曾几何时,放学后,我经常和小伙伴们相约,来到这块宽敞的平地上,用各自的书包堆成前场和后场简陋的足球门。这块宽敞的平地便成为了我和小伙伴们往来驰骋的简易足球场了。
  夏天顶着炎炎赤日,冬天则冒着咧咧寒风,我们一起奔跑全场,攻守易形踢起了足球,一起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却始终乐而忘返,乐在其中。也常常直到日落西山,我们才会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一足球场。
  足球场东侧有一用围墙拦就分隔的单独别院,穿过院门,里面居住着两三户人家。这里环境优雅,别有洞天。院子里遍栽玫瑰、月季、海棠、夜来香等各式花卉,绿肥红瘦,疏影横斜,别具一格,风景独绝。每到花卉开放时节,繁花似锦,花气袭人,雪白粉红初争艳,疏密浓淡已沁香,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澄心静气。小时候,我也因此理所当然地将这一雅致别院视为花园一般。有时,即使在这处别院附近行走,都能闻到院里桂树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那时候,我总是由花及人,推测住在这个别院的人家情致高雅淡泊,迥异常人。
  越过北侧的足球场平地,继续向北行走,则会看到一方深邃清冽、年代久远的古井。古井四周的地面用青石铺就了一处略呈正方形的区域,供高大门里的住户洗刷使用。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古井附近还生长着两三株高大的泡桐树。泡桐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浓荫如盖。在炎热的夏季,紫色的桐花如期盛开,争妍吐芳,绽放光华,更加增加了古井的清凉意蕴,也给古井平添了一丝浪漫气息。
  古井上常年架着一个带有三足支撑架的辘轳。那时的我也曾常常把水桶栓在辘轳的绳索上,小心翼翼地将水桶放入井里。用力摇转手柄,耳边只听到一阵阵吱吱呀呀的辘轳转动的声音,盛满井水的水桶便较为省力地被辘轳提上来。当然,也有的住户可能是觉得使用辘轳麻烦,并不使用辘轳,直截了当从井口处放下水桶,手脚麻利地从古井里提水。
  酷暑时分,那时候连电风扇都极为罕见,更遑论空调了,这方古井便顺理成章成为了我们最为向往的纳凉场所。我们从古井中打上清凉的井水后,也根本没有心思细看有时候波痕还在微微晃动的井水,便急促地用手将井水一捧捧地泼洒在胳膊上、倒在双脚上。也有时,还会拿起水瓢,全然不顾其他人地善意阻拦,随心所欲喝上几囗略带咸甜味的井水。
  每当此时,一种沁人心脾、酣畅淋漓的凉意油然而生。井水在酷暑时节带来的那份清爽,至今仍然让我难以忘怀。实际上,所处的环境不同,由此产生的心境自然也随之不同。此后,我也极少有当时这种痛快惬意的清凉体会了。
  滴水穿石,绳锯木断。记忆中,这方古井上的石井栏已经有许多绳索磨损勾勒其中的痕迹了。尤其是石井栏内壁上留下了一道道或深或浅、或直或斜、会宽或窄的凹槽,那是不同人家的井绳牵着各自盛水的水桶长时间拖拉牵拽形成的沧桑痕迹。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提到的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床前明月光”,这里的“床”有一种讲法实际上指的就是井栏,而非我们休息时躺卧的床。
  其时,我也和其他小伙伴一样,经常趴在井栏上往下观望。这时候,那泓幽深的古井井面波澜不惊,如同明亮的镜子一般,正倒映着一张张稚气而又略带好奇的脸孔,笑意盈盈,童趣横生,可谓对影成数人,相看两不厌。
  井壁是用青砖和石块筑就而成,壁上许多地方已经缀满了青翠的苔莓。这些苔痕一簇簇,毛绒绒,青幽幽的,仿佛无言地述说着岁月流逝带来的沧桑。也不知道多少年了,苔痕与平静的井波作伴,和掩映的树影相拥,似乎心甘情愿,默默地守护着这方古井。
  偶尔还会有一两片紫色的桐花,挣脱了树体的拥抱,轻轻巧巧地在空中翻转着美丽窈窕的身姿,也不知道是无心还是有意,不偏不倚,恰巧飘然落入了井中。有时候,桐花还会不小心打在了井壁的苔痕上。绿荫繁密井壁深,紫桐绿苔相映衬,颇有一番安宁静谧的意境。桐花落入井中,惊扰了井水的梦幻,点皱了原本平静的水面,荡起了阵阵涟漪,给这原本幽静的古井带来了一丝惊喜,一份动感,一种期盼。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时期叶梦得《避暑录话》里所言。记忆里,高大门建筑群里的这口古井旁,虽然偶尔也能听到有的人兴之所至哼唱几曲小调,但是,应该没有古人所言柳词唱咏。古井旁,常常是人声喧嚣,热闹非常,这里也是在此汲水忙碌的人们相互寒暄叙旧的极佳场所。
  作为生活用水,这口古井更多的是洗刷所用,而非饮用水源。那时人们喝的生活用水,基本上都是在板车上架装一个硕大的水桶,一路颠簸,到北门外的河水里盛水。然后,再拉着板车进城回到家,沿途总是会因路途遥远颠簸,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道断断续续的水印。回到家中,人们将河水从水桶中倒入备好的大水缸中,撒入明矾搅拌均匀,澄清后,便可作为饮用水使用。
  从古井再向北,穿过一处廊檐,一排排房舍俨然,眼前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这里曾经是机关食堂所在地。脑海里还依稀记得当时人们在食堂里或围坐,或站着就餐的景象。只是记得以后应该没过多久,也不知道是经费紧张,还是其他原因,总之,这一机关食堂便失去了往日的烟火,每一间房屋都是铁将军把门,废弃不再使用,给人留下的只是对往日时光的唏嘘回忆。
  从三岔口沿着青石路向东十余米,又会出现一处三岔口,转向南,则是一处蜿蜒曲折、幽深狭长的走廊。走廊与房屋相连,再向东转,又进入一个小院落。院落北侧是一幢两层木楼。因为木楼与我家紧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所以,这座木楼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木楼数十级石阶现在看来给我的感觉十分陡峭,上台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幼童时代的我经常走上这个台阶,当时觉得如履平地,没有任何吃力的感觉。探究其中原因,我以为应该是现在台阶极少有人走上去,所以显得荒芜落寞。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年龄增长了,再上这样高且陡的台阶思想上先自胆怯了,自然也就感觉力不从心了。
  那时候上了台阶,分别各有一条木质走廊,通向东楼和西楼。其中,西楼二楼走廊南侧也可以理解为阳台与一楼有木质阁楼相接,我和小伙伴便曾躲在这片阁楼里捉迷藏。故老相传,这座两层木楼曾经是原来状元府里一名大家闺秀的住所,所以人们俗称其为“小姐楼”。只是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这座楼上玩耍时,二楼的房间早已人去楼空,空置无人居住。以后又被不同的房东作为出租房对外出租。
  这是三岔口向南转的情景。如果从三岔口向东转,仍然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院落。走到最东处,南侧还有一个两层木楼与大家闺秀楼相连,但是互不相通,两楼之间用一堵花墙相隔。而且这两座木楼的台阶分别设在南北截然相反的方向,且在两个不同的院落内。
  这两座两层木楼走廊南侧用高且宽的木板分隔遮阳,有的木板上原来还绘制有花鸟山河之类的图画。可惜的是,随着时间地推移,这些图画早已湮没,无法看清其曾经的绝美风姿了。再往东行走,走到最东侧一户人家门前,倘经过房主同意,便可登堂入室,从其家中由高大门建筑群进入北过驿巷了。
  高大门建筑群因为建筑富丽堂皇,宽畅通达,设施齐全,还曾经在解放战争期间,被行经此地指挥渡江战役的刘伯承作为战前指挥部使用。彼时的高大门建筑群又成为了刘伯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枢纽。
  所有这些都是我撷取了小时候有关高大门建筑群生活情景的记忆中的片段。孟浩然诗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如今,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昔时结构严谨、布局精妙的高大门建筑群原貌早已经损失殆尽。原先高大气派的银灰正门早已拆除,不见踪迹。高大门建筑群入口处仅剩一处一人巷,如果不是熟悉此地的人,走在北街上,甚至无从寻找到高大门建筑群的入口。里面更是惨不忍睹,都已成为居民住宅,且十分拥挤。凡通道均为仅可供一人通行的狭窄巷道。昔时宽敞的足球场上早已盖上了密密的住宅,再也看不到往日宽阔足球场地的一丝痕迹了。见缝插针新建的房屋与老宅古建筑紧密相接。仅存的木质古建筑早已残破不堪,仅余形廓而已。
  有时候看着眼前衰败颓废的高大门建筑群,心生怅惘之际,忽然会情不自禁想到了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劝阻拆除北京城墙无果的事情,那句拆除北京城墙五十年后会后悔的话语更是言犹在耳。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高大门建筑群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大门建筑群古建筑残躯历经风雨洗礼,仍然伫立在斜阳中,仿佛向人们喁喁私语,述说着往昔的辉煌……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

涉企举报专区 涉“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举报专区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