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这个地方搬家已经40年了,十八茅厕巷老广播站,那扇黑漆斑驳的木门,已经深植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老广播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家,母亲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寿县广播站工作,住所也就安排在广播站院内的一间小房子里,一直到结婚、生子。由于是军婚,父亲常年戍边,于是母亲独自带着我和我姐,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她十几年的青春时光。
二十世纪70年代的古城,电视机还是稀有物品,街道两侧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是新闻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每天清晨,广播站木质的楼梯上就会“噔噔噔”响起脚步声,值机员打着哈欠来到机房开启机器,嘹亮深情的《东方红》响彻云端,也开启了古城人一天的生活。
广播站是办公和住家混用的一个院落,跟老北京四合院有点相似,四五个家庭居住在一起,谁家做什么饭、烧什么菜都瞒不住邻居,午饭时,大家会端着饭碗相互串门,遇到好菜随时“分享”。晚餐谁家来客需要陪同时,基本不会扭扭捏捏,一喊就到,划拳声响彻整个院子。
那时候用水没有分户,全院子只有一个水龙头,刷牙洗脸洗菜都得扎堆排队,日子久了,也就形成了规律,哪家固定在什么时间用水,基本达成共识。上厕所,得出院子才能解决。作为十八茅厕巷,公厕是不缺的,却根本没有十八个,最近的公厕出广播站院子左拐就到,但是坊间传出这个厕所有“毛手”的流言,让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不敢一个人去那里如厕。
后来,随着西大街广播局大楼的建成,广播机房和设备陆续都搬了过去,广播站成了纯粹的家属院,对它的称谓,也变成了“老广播站”。院子里的孩子越来越多,成天鸡飞狗跳。院中央有根安装监听广播的水泥电杆,垂下一条连接喇叭的铅丝,只要开启广播,那根铅丝就会产生微弱的电流,于是年龄大点的孩子喜欢作弄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快到广播时间,就会诱导我们握住那根铅丝,广播一响,浑身突然一麻,非常难受,于是我们便向大人告状,借大人的手收拾他们。
在我的记忆中,住在老广播站的女人都挺厉害,恐吓我们这群调皮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杀手锏”,要么用缝纫机把“嘴缝上”,要么把“脸呼肿”、把“屁股打烂”,嘴上这么说,但她们却从没下过手,反而对邻居的孩子都很和善。有一天,我看到院子里的孩子拿着大人扎的风筝出去玩,特别羡慕,但我父亲在部队,没法给我做。于是我就照葫芦画瓢,找来竹节,准备用菜刀劈成竹片扎风筝,结果一刀下去,斜劈到左手的虎口上,顿时鲜血直喷,这一幕,正好被隔壁厨房的阿姨看到了,她立刻拿毛巾紧紧摁住我的伤口,尖叫着喊来我妈,紧急把我送往医院。等到了医院,我已经失血休克,医生说,砍破的是血管,幸亏处理得当,来得及时,否则不堪设想。
更和善的,是这个院子里的老人们,她们经常坐在一起唠嗑、晒太阳、做针线活,彼此关心对方家里的难心事,但很多和善的举动,却成了往事的泪点。那时物资匮乏,母亲独自养一家人有些捉襟见肘,饭菜常常缺少油腥。一天,邻居老奶奶看到我家中午实在没什么菜,就把自家做的肉沫炒粉丝盛出一碗送到我家,我和姐姐看到后顿时垂涎,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结果,被苦日子压抑已久的母亲一下子爆发了,夺过碗,狠狠摔在地上,然后大哭了一场。
计划经济年代的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是幸福感还是很多的。在老广播站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别裆”骑自行车,学会了用医用皮条和圆珠笔芯制作“呲水枪”,摔“泥碗”、宰“老宝”、推“铁箍”、跳“格子”、怼“沙包”、拾“骨头子”……欢笑声和嬉戏声萦绕在院子上空,不绝于耳。
夏夜,院子里的大人们会早早地把各家凉床有序搭好,把浑身扑满痱子粉、洒满花露水的孩子打发到上面“凉快”去,他们则摇着蒲扇聊着生活和工作上的趣事和感慨事,话语间歇,还不时为孩子扇走蚊虫,送去微风。轻声絮语中,满天繁星伴着虫鸣,点缀在老广播站上方的夜空,也点缀在我童年的梦里。
随着80年代的到来,好像日子突然变得不同了。老广播站的人家有的分配了新宿舍,有的在外面宅基地翻盖了房子,还有的家属做起了百货生意,赚钱买了新房。院子里的玩伴们陆续开始搬走了,我的童年第一次感到了忧伤。当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转业了,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上给我们家也安顿了新的住房,从此,我们彻底离开了老广播站。
这些年,曾经破败落寞的古城早已经改头换面,悠然古风伴着现代化设施,一城烟火繁荣。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公厕、睡凉床、排队用水、煤球炉子做饭……都已经成了很遥远的历史。
一个闪动橘黄色光斑的黄昏,我去十八茅厕巷口去买“花鞑”卤菜,这条著名的巷子现在已经更名为“卫生巷”。卖菜的大哥居然一眼认出我,还说当年我们在老广播站住的时候,经常和他一起玩。在童年玩伴的提醒下,我带着点忐忑,推开了那扇告别了40年的木门:还是老地方,还是老景象,童年的我早已了无踪影……记忆中偌大的院子,现在看上去,居然显得好小。在一个个熟悉的角落,我仿佛又看到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和面容。我来到我曾经的家门口,坐在台阶上,回味着自己的童年。这时,一个陌生的面容打开了门,问我找谁。
“我找我自己。”我笑着和陌生人告辞,走出了寂静的老广播站,大街上的热闹气息扑面而来。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