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何其芳,我们不由得想起中学语文课本上《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那首诗,身处延安这片新天地的诗人,激情澎湃地歌颂新生活,歌颂新生事物,曾激发多少有志青年义无反顾地奔赴红色圣地,又鼓舞多少代年轻人迸发蓬勃青春力量,勇敢追梦。
何其芳这位从四川万县走出的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解放后,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他一生为革命文艺做了大量拓荒工作。他的诗作婉丽中见清幽,沉郁中显高昂,与李广田、卞之琳号称“汉园三杰”。就是这样一位杰出诗人,也曾与寿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之后的1963年2月,中央决定在城乡普遍开展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先在农村展开,“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后来全面转向城乡,“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文化”,简称“四清”,其旨在解决干部的经济、作风问题,防止“和平演变”。
在上级组织安排下,1964年9月,以何其芳、毛星为领导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十多人开赴安徽农村,来到寿县九里公社参加“四清”运动,到1965年6月才返回北京。非常巧合的是,诗人卞之琳也在这段时间,跟随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来到寿县九龙公社参加“四清”运动。
当时的寿县农村到处是“小的村庄,矮的草房”,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这些大诗人同广大群众一起住草屋,喝稀粥,吃咸菜,参加劳动。他们通过走访调查,召开会议,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把这些当作下基层深度体验生活的难得机会。
工作之余,何其芳还和他的同事组织社员们开展读书会活动,对他们进行文学启蒙,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天晚饭后,社员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队部读书。说是读书,其实是“听书”,因为书少人多,还有人也不识字,所以只能有一个人读,大家听,然后展开讨论。参加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也有年龄大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高初中、小学文化,还有文盲。所读的书有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小说像曲波的《林海雪原》、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诗歌像严阵的《竹矛》、张志民的《村风》,评论文章像王西彦的《<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任文的《<耕耘记>的成就》。每次读书活动都是高级别的听觉盛宴,而且越办越火。随着读书活动的开展,也大大带动了文学创作、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的开展。
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们还充分利用读书会,开展文学调研和学术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农村读者偏好电影、戏剧和长篇小说,而文学研究关注民生就是要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中对文学的需求;所谓文学创作,就是“人写人,打动人”,这里的“人”第一个指作家,第二个指作品中的人,第三个指读者,而很多评论家只重视前两个人却忽视第三个人,忽视读者对作品的反应,而这恰恰是作品能否影响社会的关键所在。他们把调研所得写成文字,即《安徽寿县九里公社社员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情况的调查》一文。1966年年初,当时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何其芳冒着政治风险,促使该文刊登在这一年的《文学评论》第1期上。
应当看到,曾经的“四清”运动带有一定的左倾性质,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加剧了意识形态偏差。但是“何其芳参与领导的九里公社的‘四清’运动却兼具政治动员与学术探索性质,文学调查部分为当代中国首次‘文学生活’研究提供了乡村文化消费的珍贵样本”,开创了中国最高文学殿堂的文学大咖对最基层的乡村大众进行文学启蒙的历史先河。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何其芳他们深入基层质朴无华的风格和循循善诱的文学启蒙,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其中当时就有一位文学青年,虔诚地请求何其芳为寿县写一首诗:
“‘写一首诗吧,何其芳同志,给我们寿县写一首诗!’已经七年了,这样的声音常响我耳边,我没有忘记。这是一个年轻的工人,读过我的诗的初中毕业生。”
八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何其芳与九里的乡亲父老结下了深厚情谊,寿县厚重的文化、美丽的自然也时时牵动着他,他念兹在兹。为了实现“诚心诚意许下的诺言”,他苦心酝酿,一首诗竟然在他“心里长了七年”,最终于1971年创作完成了《写给寿县的诗》。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145行,1765字,发表在1978年《诗刊》第6期上,后收入《何其芳诗稿》。
《写给寿县的诗》是一首从肺腑里奔涌而出的颂歌。诗人深情赞美寿县,因为这片土地具有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它是古代楚国的国都”,“楚国曾有高度的文化,还有屈原的辞赋”。
诗人赞美寿县,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这片土地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宁静的生活环境:
“寿县的早晨露珠般新鲜”、“寿县的夜晚星星般明净”,“阳光灿烂,我走在公路上。大杨叶在风中摇动象铃铛,开着花的紫云英象一片锦绣,给古老的土地换上新装。令人欣喜的是秧田的嫩绿,象生命本身的颜色的披露”。
诗人赞美寿县,更重要的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英勇、无私、勤劳、积极向上:
“在生产队中间,在我们面前,就有这样的共产党员:抗日,打蒋介石,办农会,斗地主,他样样都是奋勇争先”,“田野间移动着劳动的人影,运肥料的车辆来往不停”。
当时的寿县“并不富裕的生活”“旧社会和水灾还留下创伤”,但诗人何其芳仍然对寿县前景充满希望,“看见了未来的灿烂的岁月”。是啊,如今的寿县大力实施“南工北旅”发展战略,精彩纷呈:经济迅速进入快车道发展,成功融入了合肥都市圈,相继实现了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速梦”“高铁梦”“空港梦”“通江达海梦”,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文学之乡”的光荣称号。
在何其芳的文学创作中,寿县成为他又一个精神故乡,他的一些作品萦绕着浓厚的寿县情结,寿县的历史文化也因他增添了不朽的诗人印记。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