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寿县新闻网!
网站首页 > 文化寿州 > 散文随笔

水韵乡野焕新声

发布时间:2025-09-24 08:34 来源:寿县新闻网 作者:苏妮 阅读次数:
[字体:  ]

  江淮腹地的风,总带着水的清润。寿县这座浸在时光里的古城,便在这风与水的缠绵中,以河为弦,以田为纸,谱写出一曲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振兴谣。淠史杭灌区的清流漫过万亩良田时,白墙黛瓦的村落正泛起文明的微光;瓦埠湖的波光映着古渡残碑时,智能泵站的嗡鸣已融入晨雾 —— 在这里,每一滴水都带着千年的记忆,每一寸乡野都生长着崭新的希望。
  三水厂的建设工地,是触摸寿县水脉跳动的最佳去处。钢筋水泥筑就的厂房,不像冰冷的建筑,倒像大地伸出的臂膀,要为乡亲们揽住一汪澄澈。2.3 亿元的投入,化作综合楼玻璃幕墙上流转的朝霞,化作臭氧发生器间交错如织的 “血管”,化作 5000 立方米平衡池里静静积蓄的晨光。2024 年春破土至今,建设者们伴着汛期的雨、顶着盛夏的暑,把日子掰成 “白昼” 与 “星夜”:白日里,混凝土泵车如游龙吐珠,将建材送向 12 米高的脱水机房;深夜时,焊接火花在钢结构间跳跃,像给屋顶骨架缀满星辰。待明年六月通水,10 万吨日供水量将顺着 120 公里管道,流进二十八个乡镇的寻常人家,那些 “水质浑浊、水压不足” 的旧时光,便会随龙头流出的清水,悄然隐入岁月。
  瓦西灌区的渠道,是寿县水脉的 “毛细血管”。曾几何时,泥沙淤积让这条灌溉动脉日渐滞涩,末梢农田常陷 “水到地头干” 的窘境。2025 年开春,二十台机械、一百五十名工人赶来 “舒筋活络”:绞吸式挖泥船潜入渠底,清走两米厚的淤泥;混凝土预制块筑牢渠坡,似给河道穿上坚固的鞋;菖蒲等水生植物沿岸扎根,默默净化着流水。整治后的渠道,水流快了四成,像一条银色绸带,在寿春镇、板桥镇的田野间舒展。更妙的是灌区的 “冬春兴修计划”,十三口当家塘被扩成 “生态蓄水池”,最深达五米,能存下三万立方米雨水;十六条支渠装上智能闸门,村民掏出手机,指尖一点便能调度水流 ——“靠天等雨” 的老日子,早已换成 “指尖灌溉” 的新光景。
  科技给这水脉添了 “智慧” 的魂。瓦西灌区管理所的监控大屏上,数据如溪流般奔涌:渠道水位 1.2 米,土壤墒情 65%,泵站运行电流 180A…… 这些来自五百个物联网传感器的讯息,经 AI 算法梳理,会变成精准的灌溉建议,推到农户的手机上。2024 年汛期,这套系统提前两小时预警瓦埠湖流域的暴雨,排涝站及时启动,五个村庄得以安然无恙。村民们说,这哪是机器,分明是 “会预报的水管家”。县水利局的 “安全智囊团” 也常带着设备穿梭在工地,激光测距仪、钢筋扫描仪是他们的 “听诊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时,任何低于 C30 标准的构件,都逃不过被标记整改的命运 —— 正是这份细致,让寿县的水脉既有力,又安心。
  安丰塘镇戈店村的田野,是一幅会随季节变换的 “大地画卷”。春日插秧,村民按着 GPS 定位,把翠绿的常规稻与金黄的彩稻种成 “二十四节气” 的模样,盛夏时像翡翠铺展,金秋则如油画泼洒。村头观光塔上,游客总爱举着望远镜,看田埂上的 “科技身影”:巡检机器狗迈着机械步巡查虫害,无人植保机拖着彩带喷洒肥料,连太阳能灭虫灯都做成古风灯笼的模样。待到夕阳西下,“稻田剧场” 便热闹起来,村民们在稻穗环绕的舞台上唱庐剧,机器人 “小安” 用方言客串报幕,讲安丰塘的治水典故 —— 传统的唱腔与机械的嗓音交织,竟生出别样的温柔。
  炎刘镇圣井村的改造,是一场 “乡愁” 的重生。村口三百年的老槐树下,锈迹斑斑的犁耙被焊成巨型风车,转动时 “吱呀” 作响,像在诉说旧年的农事。村史馆里,1958 年的灌溉木斗、1980 年代的搪瓷水瓢躺在玻璃柜中,旁边的二维码一扫,AR 技术便能还原它们当年的模样。巷道里更是藏着巧思:破陶罐凿成花盆,种上多肉挂在青砖墙上;废弃轮胎刷上彩漆,变成 “彩虹花坛”,盛着寿州香草;就连排水沟都铺了鹅卵石,养了锦鲤,水流过时有细碎的声响 —— 每走一步,都像在翻阅一本立体的乡村记忆册。
  寿县的乡野,还藏着 “生态” 的巧劲。双桥集镇的臭水沟曾让村民掩鼻,如今经 “截污 + 清淤 + 生态修复”,淤泥被清走,截污管网铺就,水下种了沉水植物,水面养了水葫芦,半年后竟成了孩子们的 “自然课堂”,蜻蜓、蝌蚪成了常客。保义镇东楼村的污水处理站,做成了徽派民居的模样,白墙黛瓦融进村落,站内 MBR 膜技术让污水变清,出水能达地表水 Ⅳ 类标准。处理后的水流进村前池塘,过去的 “死水” 活了过来,岸边亲水平台上,老人乘凉,孩童嬉戏,一派安闲。还有 22148 户卫生厕所的改造,让农村的生活变了样 —— 炎刘镇三关村的王大妈说,如今上厕所不用捏鼻子,化粪池的粪液还能当有机肥,种出的西红柿又大又甜。据测算,改厕后农村肠道传染病少了三成多,农户每年还能省两百万化肥钱。
  在寿县,水利与乡村从不是割裂的,它们像 DNA 双螺旋,紧紧缠绕在一起。淠史杭灌区的水流过戈店村时,会特意在新修的亲水平台旁放缓脚步,石栏上的水纹雕刻,与远处的稻田画遥相呼应;而圣井村的污水处理站,又把净化后的水流送回渠道,形成 “灌溉 — 使用 — 净化 — 回用” 的闭环。保义镇东楼村的 “孝贤文化广场”,便是这种共生的缩影:广场中央的水池,用石雕展现 “卧冰求鲤”“亲尝汤药” 的典故,夜晚灯光一照,图案便映在水面;水池下方藏着玄机,与排水系统相连,暴雨时能存 500 立方米雨水,防涝又美观。村民跳广场舞时,机器人 “小孝” 会穿梭其间播放家风家训,科技的冷与文化的暖,在此刻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瓦埠湖畔的孙台村,把这种融合做到了极致。废弃的灌溉泵站被改成 “水文化博物馆”,1970 年代的水泵机组留在馆内,成了触摸历史的展品,旁边的电子屏却在演示现代智慧水利系统;泵站外的湖滩变成 “生态湿地”,芦苇丛生,既是水质的 “净化器”,又是游客的观鸟台。每到周末,城里的亲子家庭来博物馆里看老设备,到湿地边观水鸟,曾经只懂 “抽水灌溉” 的泵站,如今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驿站 —— 从 “实用” 到 “审美”,寿县的水利与乡村,完成了一场温柔的蜕变。
  寿县的变化,藏在无数人的手掌心里。三水厂项目经理陈工的安全帽上,总沾着混凝土浆,他手机里存着 1800 张工程照片,从图纸到厂房,每一步都刻着坚守;圣井村的 90 后设计师小李,常蹲在地上和七旬老农王大爷商量,如何用旧犁耙做景观,老人粗糙的手划过图纸,像在与岁月对话。这样的画面,在寿县随处可见:瓦西灌区清淤时,村民主动让出农田,还送来茶水;美丽乡村建设征集旧物,大家从阁楼里搬出纺车、粮票,甚至捐出祖传的木雕窗棂。2024 年,十万多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水利兴修和环境整治,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春节回家都带着工具去村口帮忙 ——“家乡变美了,我们脸上也有光”,朴素的话里,藏着最深的热爱。
  如今的寿县,二十九座省级中心村如珍珠串链,每个都有自己的 “水韵”:有的依水建了亲水栈道,有的把古井护成文化地标;五百多个整治后的自然村似繁星闪烁,污水管网覆了八成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近九成。更动人的是村民的精神气 —— 文化广场的读书角里,老人捧着《水经注》,孩童指着水利地图发问,关于土地、水与未来的认知,正在代代相传。
  暮色漫过瓦埠湖时,湖面的波光与村庄的灯火交织,像给古城镀了一层温柔的纱。机器狗完成最后一次田埂巡检,老匠人在村头讲完最后一个治水故事,寿县的夜,便在水的低语与乡的静谧中沉了下来。这里的每一滴水,都还带着淠史杭的余温;每一寸土地,都还藏着千年的匠心。未来,瓦埠湖生态补水工程将引来长江水,“数字乡村” 计划会让 5G 覆盖每个村落,“淠史杭水利文化长廊” 将串联起灌区的枢纽与渡槽 —— 寿县人正以水为骨、以乡为魂,在江淮大地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诗篇。
  风过寿县,带着水的清润,也带着乡的芬芳。这座古城,早已把水韵刻进血脉,把乡魂融入肌理,在时光的长河里,既守着千年的厚重,又迎着崭新的晨光。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

涉企举报专区 涉“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举报专区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