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寿州古城桂花铺地。清晨起来,推窗便有一股清香飘入,使人精神为之一爽。这香气不同于别的花香,它浓而不腻,清而不淡,仿佛自有生命一般,在空气中流动、萦绕,浸入鼻孔,渗进大脑,沁人心脾。这,大概就是古人口中的“天香”了。
古城向来有植桂的传统。城北八公山,古时一度被称作“桂岭”。西汉时期淮南小山在辞赋《招隐士》中描述:“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唐代诗人李白写了《寄淮南友人》:“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他在《白毫子歌》中,还对《招隐士》作了呼应:“八公携手五云去,空馀桂树愁杀人。”刘禹锡也写道:“桂岭雨馀多鹤迹,茗园晴望似龙鳞。(寄杨韩入寿州)”到了宋代,诗人胡宿在《淮王丹井》中提及:“碧井床空天影在,小山人去桂丛疏。”从这个时代开始,诗人们将观桂与“小山招隐”直接挂钩:“秋来常为桂花忙,叶叶西风粟粟凉。奎甫宅中开四树,儒珍园后粲孤芳。小山招隐人空老,朗月当庭影亦香。可必明年能赏得,一觞且醉此花旁。(仇远《赏桂》)”
现在,古城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总有一两株桂树,或倚墙而立,或当庭而植,到了秋日,便纷纷地吐出细碎的金黄来,将整座城池浸润在馥郁的香气里。
行走在古城幽深的街巷里,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两旁是粉墙黛瓦的人家,墙头往往探出桂树的枝叶来。两户人家的大门敞开着,可以窥见院内的情景:一株老桂,枝叶如盖,遮了大半个院子。树下摆着石桌石凳,老人坐在那里喝茶,小孩子绕着树追逐嬉戏。桂花的香气便从这些门洞、墙头流泻出来,弥漫了整个街道。寿州人家何以如此偏爱桂树?主人沉吟片刻,说:“桂者,贵也。树又好养,花开又香,谁不喜欢?”这话自是本分实在。但我想,或许还有更深层的缘由。寿州古城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历史上曾是楚国的最后都城,千百年来历经战乱洪水,百姓屡屡迁徙,却总不忘在新建的家园中植一株桂树。桂树看似柔弱,其实生命力极强,耐旱耐涝,插枝就能活,就像寿州人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能扎根生存。桂树,怕是已经成了寿州人乡愁的寄托,成了关于“家园”的记忆符号。
古城赏桂的最佳去处,当数老政府大院和老一中大院。老政府大院桂树林,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树干高大,枝条茂盛,浓荫蔽日,簇拥着几幢白墙红顶的俄式小楼,已成为古城老人凭吊青葱岁月的首选一景;老一中大院的十余株桂树,皆枝干虬结,独树成林,挺立于一排排青砖灰瓦的老式教室前侧,郁郁葱葱。跟老县政府大院一样,这些建筑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并且,这些桂树业已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
看铭牌,这些桂树最老的已有300多年,为明末清初所植。
原来,老一中大院原身为循理书院,建于明,兴于清,1905年改为寿州公学,而后经历寿县学兵团、寿县中学、寿县一中的历史,现在作为寿县县委党校、寿县老年大学,植桂、护桂和养桂,一直被作为校园文化的一脉,延续至今。
走在老政府大院的桂花树下,仰头望去,金黄色的桂花密密匝匝缀在绿叶之间,透洒下的阳光,犹如无数细小的金铃在风中摇曳,晶莹剔透。徜徉间,遇见一位穿着黄马甲正在扫地的老汉,见我看桂看得出神,停下扫帚,与我寒暄:“古城桂花响名在外,惹得这么多人来看奥妙。其实,桂花的好,就好在不声不响,耐得住寂寞,独放其香。”我醍醐灌顶,肃然起敬,连声称是。老汉受到鼓励,满脸含笑,打开了话匣,妙语连珠:“古城人爱种桂花,不因其形,而在其香。你看这花如此细小,却能香飘数里,正所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呵。”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俯瞰全城,蓝天白云,灰瓦连绵,街巷幽静,家家庭院里的桂树就像一团团搭棚遮荫的绿云。微风拂面,氤氲的桂香与城墙下护城河的水汽混合,产生一种奇特的清新。从画凉亭处走下,延寿公园的桂花林内,有几位妇人正在采摘桂花。她们手持竹竿,轻轻敲打着桂枝,树下铺着干净的塑料布。金雨簌簌,桂花纷纷,妇人们的笑声犹如银铃般清脆。我驻足观望,与一位年长妇人攀谈起来。老妪抚着树干,开心地说:“每年秋天,俺们便打些下来,做成桂花糕,泡成桂花酒。剩下的晾干了,泡桂花茶。”说起打桂花的讲究,老妪眉飞色舞头头是道:要趁露水刚干时来打,这时桂花香味最浓;打时不能太用力,以免伤了枝叶;落下的花要当即拣去杂质,不能过夜,否则香气就散了……离开时,老妪热情地送了我一包桂花:“拿回去无论泡酒沏茶,都好喝!”
夜晚,月色如水。我坐在窗前,沏了一杯桂花茶。窗外,桂花的香气越发浓郁,将整座城池温柔地包裹其中。杯中,茶汤澄黄,浮着几朵金桂,香气扑鼻。轻啜一口,先是茶的清苦,继而是桂的甜香在舌尖上蔓延,最后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回甘。想起白日里扫地老汉关于桂花 “耐得住寂寞,独放其香”的评介,确实,桂花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香气,却最能穿透时空,直抵人心。寿县古城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城墙几度倾颓又几度重修,街道几度繁华又几度萧条,唯有这家家户户的桂树,年年中秋如期绽放,用它们细小而持久的花朵,守护着这座古城的记忆与美好。
倏忽间,我明白了,古城人植桂,赏的何止是花?这弥漫全城的桂香,何尝不是一种集体的记忆?每一缕香气,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古城桂树,分明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就是一首绵延不绝的生活之诗。这弥漫全城的桂香,看似无形,实则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时光,网住了记忆,也网住了古城千年不变的精魂。
茶凉了,我又续上热水。桂花在杯中重新舒展开来,仿佛又一次绽放。香气再度升起,萦绕在鼻尖,久久不散。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