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我来到寿县二十四节气馆。刚进入序厅,夺目的裸眼3D巨大屏幕从二楼横空而下,流光溢彩。随着光影变幻,清明的杏花微雨、寒露的蒹葭繁霜、大寒的雾松苍雪泼墨般晕开,瞬间把我带入节气更迭的时空之中,感受它的无穷诗意与美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历史上四次为都,十次为郡,是楚国风云八百年最后二十年的国都。寿县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诞生地,还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
二十四节气馆坐落于寿县古城西大街,是一幢红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三层仿古建筑,建筑面积7830平米,布展面积约5300平米。场馆正门前面是宽阔的文化广场,与重关叠嶂的孔庙建筑群连成一片,气势恢弘。
煦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落下来,为二十四节气馆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馆内屹立着二十四根高大的柱子,每根都雕刻着一个节气的名字,从立春到大寒,依次排列;设有四大主题展厅、飞行影院、全域剧场等多元化体验空间,形成历史文化科普与数字科技体验的融合范式,2025年1月16日开馆,成为长三角文旅的新地标。
馆展以“何以节气——亘古华夏与广袤天地的时空对话”为核心,通过四大主题板块,从物候、历法、农耕等不同维度,运用多种方式演绎,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呈现二十四节气的时序之美。
一楼第一主题展厅“观时知序”,通过天文星象模型与数字投影,让我们了解到节气与物候、历法的关系,感受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探索。
在中国古代,节与气有着明确的区分,每个月均以一个节、一个气为标志。月初的称为节令,月中的称作中气,合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推研过程。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通过观测日影和四方风划分四季。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了立春、夏至等八个核心节气的名称。大约公元前139年,身处寿春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带领他的团队利用圭表测量,以北斗斗柄指向、太阳运行等为依据,以北斗斗柄指向正北开始计时,北斗斗柄每旋转15度就对应一个节气,太阳周年运动轨迹360度就被均分成了24等分,从而形成二十四节气。《淮南子 ·天文训》第一次系统、科学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和它们的天文定位。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官方历法《太初历》,标志着节气文化的正式确立。南北朝时期,人们又补充了七十二候的内容,唐宋以后,节气逐渐发展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寿县正处在这一分界线中点,而《淮南子》又创作于寿县,所以,寿县无可争辩地成为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
在天文星象模拟室,穹顶似倒悬的星盘,二十四道光束对应节气方位。轻轻拨动北斗指向,夜空苍龙飞舞,星斗满天。当荧幕映出《淮南子》竹简上“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的篆字时,我们发现:原来两千多年前刘安及其门客观测的星辰,与我们凝望的是同一片星空。
拾级而上,歩入二楼的第二主题展厅“依时而耕”。它通过农耕器具、绘画、谚语和场景还原,展示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让人体会到“春种秋收”的艰辛与喜悦。
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就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多栽树,春分犁不闲,清明点瓜豆,谷雨要种棉……”二十四节气犹如有节律的鼓点,指导人们依据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的变化,顺应农时,进行耕种、灌溉、施肥、收获,以求五谷丰登,正所谓“种田种地,全凭节气”。
农耕用具是农耕文明的承载物,这里展出了耧、锄、犁、耙、水车、石碾等各种农具,从石制的到木制的,再到铁制的,向我们讲述着中国漫长农耕文明的变迁历史,展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
繁体的“农”字,上半部仿佛丛林中的一块田地,下半部像是人手持农具在田间耕作,整个字形通露出劳作的艰辛。我们看到,投影中的老农披蓑戴笠、扶犁而耕,白茫茫的水波在他身后起伏,生动再现“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的劳动场景。
在此处,你也可以操纵管犁与鞭子,调整耕型方向与耕地深度,控制屏幕中的耕牛,亲自体验传统耕作的过程。转角处,孩童们正用粘土捏制“谷雨”的蚕匾,老匠人演示着芒种时节的打连枷,木槌击打新麦的脆响与电子屏中蝉鸣相和。
同处二楼的第三主题展厅“循时矩行”,以祭祀礼器及民俗场景复原,聚焦节气与文化、哲学的交融,揭示节气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在两千余年的传承中,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都衍生出独特的文化民俗,它们如同基因一般,深深融化于国人的文化血脉里。清明祭先祖、小暑簪茉莉、秋分玩火把、立冬送寒衣……一帧帧画面配合文字介绍,依次展现每个节气之下的礼祭、节日民俗及休闲娱乐活动。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人们根据节令气候的变化,顺时养生,创造出适合不同节气的美食,“立春吃芽养肝胆,夏至吃面胃肠欢,秋分螃蟹正肥鲜,冬至补阳吃汤圆……”这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寿州美味 :豆腐、油膜、牛肉汤,凉面、馄饨、大救驾。
二十四节气还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哲学思想,不同节气饱含着不同哲思,比如“四立”,“立”即开始,当立则立,不可迟疑;“芒种”,一“收”一“种”,人生大事也不过就是“种”和“收”,有种才能有收;“小满”,“麦粒渐满”的状态,“适度”“知足”,不追求极致的圆满,这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农耕文明的瑰宝,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再上一层楼,来到第四主题展厅“与时共生”,这里运用CG特效与AI技术,展示了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是人类坚持不懈对自然思考探索的结果。以器观天,叩问苍穹,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脚步从未止步,从陆基观测到空基观测又到天基观测。屏幕闪烁,中国现代探测器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羲和卫星,已飞向遥远的太空,《淮南子》中的飞天神话早已变成现实。未来,人类将实现与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共处。
展室中,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也赫然在目。它始建于1955年,是五个国家气候观象台之一,曾先后参与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底层大气通量与降水研究、中美合作大气辐射综合观测试验研究等多项科学试验。
走出展馆,空气中飘散着桂花、稻花的香味,耳畔仍然回响着孩子们有节律的清脆吟唱:“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这生生不息的农耕歌谣传唱声中,寿春大地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景。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