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要说最具当地人性格特征的植物,首推寿州香草。
寿州香草是两年生草本植物,茎圆中空,高一米左右,叶对生,花柄长,形似芝麻秸,每年9月下种,次年4月端午前收割,目前仅在古城报恩寺后香草园内有近百亩种植。香草园四周用花墙隔离,粉墙黛瓦,外面是声名远播的香草小镇,游客如织。园内修有步道,供游人观光和附近居民散步休憩。田园作物一年两季,香草收割后种植葵花。我的家住在箭道巷内,距香草园不过400米之遥。因此,香草园成了我每日早晚健身遛弯的最佳去处。
万物皆有灵,苗木花草概莫能外。寿州香草之所以冠以“寿州”域名,概因地方志说其“惟郢都古城才能生长”,清人李兆洛也记载“惟报恩寺后产之。”有动了怜爱之心的游人偏偏不信,将它移出古城请到别处园圃或花盆种植,“橘生江南则为枳”,它便立刻失了风骨,空灵的茎就会变得滞涩实心,馥郁的香气杳无踪迹。就在10年前,当地农业技术部门鉴于寿州香草系濒危物种,专门在距古城南约30公里处开辟种植实验基地,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加盟攻关,进行香草保护性繁殖研究。期间,包括日本、法国的专家也都来到这里观摩考察,并携种回去试种。结果表明,寿州香草确如志书所述,绝不可以异地种植。这次实验得出的另一项权威认定,就是统一了寿州香草为蔷薇目、蝶形花科、草木樨属,否定了以前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堇菜目、报春花科、珍珠菜属的说法。
寿州香草被赋予文化特性,缘于一段凄美的传说。2600年前,楚国在郢都寿春度过最后的19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呼啸而来,楚将项燕仓促应战,双方在平舆爆发先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秦军攻城拔寨,夺取淮河两岸大部分地区,占领寿春,杀死项燕,俘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寿春都城的万千宫殿化为乌有,唯有一枝香草在狂风中不屈不折地摇曳。楚国将士流血牺牲,忠魂所凝化为香草。背井离乡的亡国楚人,不会忘记长眠故土的将士。他们携带着故国的香草浪迹天涯,离开家乡愈远,香草的香味愈浓,也愈能勾起他们的乡愁。寿州香草成为专属寿春这一片土地的一丝血脉,成为历史在泥土深处埋下的一声不肯散去的叹息。就像与脚下这片浸透了血与泪的故土立下了永恒盟誓,寿州香草生是寿春的草,死也是寿春的魂。这执拗的性情,正如楚之后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执拗地将外人口中的“村”“庄”,改称作“张郢”“李郢”。楚风浩荡,乡音难忘,楚人骨子里的那份对故国的眷恋,刻骨铭心,任谁也无法更改。
寿州香草,因此有了“离香(乡)草”的名字。
之所以又称“离香(乡)草”,还有一个说法,寿州香草是一种讲求“距离”的香。今天,走在香草小镇香气萦绕的街道上,两边摊位的各色香草制品琳琅满目,显著位置都摆放着一束束红线扎起的烘干本草。探过头来凑近了,鼻尖几乎触到秸梗叶片上面,反倒嗅不到一丝丝的气味了;但当你抬起身来,脸前似有一阵清风拂过,一股幽渺、清冽的香气,就像一条冰凉的小蛇,“倏地”钻入你的肺腑,缠绕不去。这香气,似无却有,似淡却浓,仿佛不是人间俗物,绝不可能亲密把玩,只能用来远远追怀。“离香草”,不是亲身感受,难以体会其妙。乡亲们给它起这个名字,真是再贴切不过!
寿州香草,讲求距离秉持自我,不曲意逢迎,不攀炎附势,哪怕被世俗湮没也决不改变本色。这哪里是草木的习性,这分明是楚人的情肠了!那去国怀乡的游子,不也正是如此的吗?一旦到了举目无亲的异乡,夜深人静时,故园的一草一木,亲人的一言一笑,那滋味一丝一缕地从心底渗出,愈来愈清晰,愈来愈醇厚,搅得人肝肠寸断。这香草,莫非也通了人性,将那万千楚民离散的哀愁,都化作这愈远愈芳的魂魄?
史书上,王翦灭楚“尸血成河”。这地下,埋藏着多少具温热的躯体?那岁月,增添了多少个破碎的家庭?我总觉着,这寿州香草,那空空的茎秆,便是那些将士被抽去了生命的躯壳;而那奇异的香味,便是他们不散的忠魂凝结而成。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这方土地上死,精魂便也固守在这里,年复一年,生长开来,化作香草绵绵不绝的思念。那端午时节最为芬芳的气息,或许正是他们齐约故都,在无声中举行一场盛大而悲壮的祭典。
寿州古城,因此成为全国端午习俗集中分布区,安徽省仅此一处。
小时候,不懂母亲为什么每逢端午节,都要在我们身上系个香囊。直到初中毕业从乡村来到寿州古城读书,才明白这香囊不单有“避邪驱瘟”的实用,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无言教育。香囊的原料为寿州香草,素净的绣有“寿”字的的是给老人的,红绿缤纷的是给姑娘媳妇的,给孩子的花色更多,色彩斑斓,瓜果形的、鸟兽形的、娃娃和各种神话人物形的,挂在孩子们的胸前,跑动起来,洒下一路幽香。这香味,萦绕在孩童鼻端,孩童便记住了这片土地的味道;而香囊的形状与颜色,则是孩童关于美与传承的最初启蒙。一代代的寿州人,就是在这香草的氤氲里慢慢长大;而楚人的风骨,代代楚人对故土的切肤深情,便也如这香气一般,悄无声息地沁入骨血之中。
天下之大,端午习俗何其多也,赛龙舟、炸鬼腿、吃粽子,何处无有?但将一种草木的魂魄,与一段亡国的痛史如此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将一份离乡的哀愁,化作愈远愈芳的执念,并融入节俗,代代相传如生命之血脉的,恐怕也只有这寿春故地了。这里的端午,不独是纪念一位投江的诗人,也是在祭奠那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楚国将士;不独是迎接一个时令的节气,也是在重温一个民族不能磨灭的记忆!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