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礼让邻里,而传为佳话,闻名遐迩,如今已成为“礼让文化”的象征,吸引众多访客前往张英故里参观学习,汲取传统美德的正能量。六尺巷更被提炼为一种“工作法”,广泛应用于邻里纠纷调解与社会治理中。
鲜为人知的是,在千年古邑、文化名城寿县,也流传着类似“六尺巷”的动人故事,只是因宣传不足,尚未广为人知。
故事一:编芭接枣,锯树留邻
隐贤镇作为寿县一座千年古镇,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素有礼仪之乡的美誉。镇内有一条涂家巷,巷中陈、王两家比邻而居,仅一墙之隔,关系融洽。
陈家曾在院墙左侧植下一棵枣树,三年后枝头挂满红枣,宛如盏盏红灯笼,部分枝桠越过墙头,熟透的枣子不时落入王家院中。
王家主人觉得不应享用邻家果实,便编竹为笆,斜搭墙头,使落枣滚回陈家院内。陈家见状,认为王家孩子拾几颗枣并无不妥,便悄悄垫高竹笆,不让枣子滚回。
年复一年,枣树结果,王家便年年编笆。为免影响邻里感情,王家萌生迁居之念。得知此事后,陈家深感不安,毅然将枣树锯倒。王家见枣树不在,前来询问,陈家主人慨然答道:“枣子虽好,也不如邻里之情珍贵。”
自此,“编芭接枣,锯树留邻”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故事二:俞化鹏礼让周铁匠
在寿县另一座历史文化名镇正阳关,流传着“贤良街”的故事。当地人俞化鹏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在京为官后,家人迁居正阳关南大街。
一年,俞家与对街周铁匠家同时建房,按原计划施工将使街巷过窄,影响“滴水”,双方因地界争执不下。俞家子弟自恃有官家背景,派人进京求助,希望压制周家。俞化鹏问明原委后,深明大义,修书一封劝导家人顾全大局、友善邻里。信中附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书传回正阳关,俞、周两家争相传阅,深受感动。俞家主动退让三尺,周家亦随之退让三尺,最终街巷变宽,人心更宽。百姓为赞颂此举,将这条街命名为“贤良街”。
这两个邻里礼让的故事,与“六尺巷”异曲同工,虽知者不多,却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令人欣慰的是,“锯树留邻”的故事已被列为安徽省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得以推广。隐贤镇与正阳关镇也将这些典故绘制于文化墙,并改编为戏曲、快板书等艺术形式,在节假日文化活动中广泛传播,于潜移默化中弘扬礼让之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