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建设街道平整的道路上行驶着,两位向导——原建设信用社主任倪德美先生和原建设乡政府小车司机朱元文师傅在前面引路,转了两三个弯,我便看见了那片兀自隆起的高台。它静静地踞在田野的中央,上面疏疏落落有几户人家,炊烟若有若无。四周的水塘映着天光,想来千百年前,这里该是烟波浩渺的湖心吧。不错,明嘉靖《寿州志》记载的正阳八景之南湖清光的南湖正是这里。这便是米台子了,北宋那位冠绝古今的画家、癫狂的米芾,传说中他曾在此筑台而居。
弃车步行,沿着一条被荒草半掩的小径向上走。脚下的触感渐渐不同了。高台的四周是松软的泥土,而这里,一步踩下去,便是“喀拉拉”一阵细碎的清响。我俯下身去,看到的不是泥土,竟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碎砖与烂瓦。这些残破的陶片、砖块,带着深沉的暗红色、青灰色,像是无数沉默的嘴唇,欲言又止。倪德美老先生见我看得出神,便踱过来说:“这不算什么,你往下挖,几米十几米深,还是这些碎砖烂瓦,简直没有穷尽。” 我试着用脚尖轻轻踢开浮土,果然,底下露出的,仍是同样破碎的堆积。这高台,仿佛不是泥土垒成,倒是由这千年的残砖瓦砾整个儿堆砌起来的。倪老的话匣子再次打开。他说起1974年,当时的兽医站在这里盖房子挖地基,曾掘出过成坛子的铜钱,那钱上铸着的字,是大家都认不出的古字。这时,旁边的一位村民接过话茬又说,更早的时候,还有人挖到过残损的玉佩、锈结的青铜箭头,在秫秫堆底下还得到过一个碗口大的金蟾。朱元文师傅也即兴讲起了,他小时候听老人讲的一个传说故事:以前,有一个使大船的,一天船行驶到米台子附近湖面时,忽遇风浪,眼看大船就要被风浪掀翻,船上一个伙计说:“快把船挪到米台子,那上面有半个碓窝子,搬到船头可保无事。”船老大依此而行,船果然顺风平平安安地走掉了。就这样每一个发现,都在这乡间衍生出一段光怪陆离的传说。有人说这是个金碓窝子,是米南宫当年埋下的宝藏,有人还信口扯上了楚王的行宫,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讲述起某个月夜,曾见过衣冠博带的身影在这台上望月吟诗、伏案作画……真真假假,都混在这扑朔迷离的尘土里了。历史在此地,仿佛不是一条清晰的河流,而是一团混沌的、可供任意揉捏的泥土,每个人都从中抓取一把,按自己的想象,塑出一个故事的形状来。我闭上眼,试图在这混沌中勾勒出米南宫的影子。那位见奇石而整衣下拜、因洁癖而不用他人器物的“米癫”,为何会选择此地筑台?或许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他独立于此台之上,看湖水拍岸,雁阵惊寒,那天地间的苍茫润泽,正合了他画中那一片“米氏云山”。他追求的,怕不是坚固的屋宇,而是这一方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台。这满地的碎瓦,或许曾是他亭台楼阁的鳞甲,而岁月的风雨,终将它们剥落成这般模样。这般想着,那冰凉的碎砖烂瓦,在手心里也仿佛有了一丝温润。
归途上,我仍然在想着这米台子,我仿佛仍能听见脚步踩在碎瓦上的声音,那声音清脆而悠长,不像响在耳畔,倒像响在千年的梦里。米台子依旧在那里,守着它的秘密与传说,也守着一部用碎砖烂瓦写就的、无字的史书。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寿县融媒体中心(寿县广播电视台)为寿县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寿县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主管运营的媒体平台有寿县县委主办《寿州报》、FM101.2、FM105.9寿县人民广播电台,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寿县发布”、“寿县广播”微信公众号,@寿县发布微博,寿县人民政府网站、寿县新闻网,寿县手机台APP,寿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寿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特此声明。
主办: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寿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寿县国投大厦 邮编:232200 电话:0554-4027701 传真:0554-4032565
皖网宣备3412014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39 皖ICP备05004200号-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淮南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举报电话 0554-6678590
寿县新闻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E-mail:shouxian-wz@163.com 电话:0554-4027860